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爱的体验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作者:九月梧桐

编辑:十六

图片来自网络

爱是什么,至今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爱的理解。而这些理解,随着个体的认知经验可能发生改变,也有可能发生固着。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复杂的一类,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清楚。

爱的种类很多,不仅有亲子间的亲情爱,还有同伴间的关爱,亦有情侣间的情爱,更有对世界万物的博爱。

还记得,你人生中第一次对某个对象产生的爱的感觉吗?那个对象,当然不一定是人,可能是亲手种的一盆花,可能是陪伴你玩耍的小猫,也有可能是某个物品。不管那个对象是什么,它都曾带给我们一些意义。

爱的特点之一是亲密与依恋

一个婴儿自出生以后,便开始与复杂的社会建立联系。婴儿的依恋是一种对抚养者的特殊情感联结。婴儿早期对爱的感知来源于动作。皮亚杰认为,婴儿的认知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触摸等动作形成图示(也就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举个例子来说,当婴儿被母亲轻抚、亲吻时,会感到愉悦。这种感觉也就是早期的一种被爱的体验。慢慢地,他们开始学会对母亲微笑,或者一些亲昵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在幼儿期及童年期,个体的社会交际范围更为广阔。这段时期会产生对同伴的关爱。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个体逐渐觉察到他人的内心体会,学会体会他人的情绪反应。早期的友谊来源于同伴间的陪伴。例如,小朋友会主动安慰哭泣的同伴。

在青春期时,个体在生理、心理上开始了第二次的飞跃性发展。生理上的发展,使青少年逐渐意识到自我的独立性,他们开始寻求自我的个性表达。而在进行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挫折。在青少年眼里的潮流,可能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这时,青少年有时会采取过激的方式去对待父母的反对,由此这一时期被父母称为“逆反期”。

此时的父母确实是爱孩子的,也是希望孩子能够有所作为的。但有时在表达爱的时候,却又是那么的简单粗暴。

当个体成年后,或许会经历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当结束了一段恋爱关系后,很多人会感慨,自己不再有爱的能力。然而,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爱的能力是一直存在的

一方面来说,在个体经历过某种创伤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防御机制(也就是通俗所说的自我保护)。通过否认“爱的能力”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避免受到再次伤害。

从另一角度来说,爱的能力并非是你所爱的那个人带来的,而是自身成长所获得的。在未遇到ta之前,你一直拥有爱的能力。只是失去ta后,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爱的能力是对方赋予的,从而认为自己再也不会爱上别人。

在成长的历程中,我们不断地与外界建立联系,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从而明白孤独的自己也还是值得爱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