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诊断
偏头痛的诊断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疾病,累及多达12%的普通人群。

女性较男性更为常见,每年有高达17%的女性和6%的男性有偏头痛发作。
无先兆偏头痛,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5%的病例。
偏头痛在30~39岁的个体中最为常见,在此年龄段内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达到7%和24%。偏头痛也有家族性倾向。
偏头痛虽不致命,但是可以导致严重的失能。
2016年,就失能的原因而言,偏头痛在全球所有疾病中位列第二。

偏头痛很常见,临床表现也非常复杂,神经科医师碰到这种患者也会头痛和头晕。
不过无论如何,静脉推注20mg胃复安后,
做个头颅CT或SWI-MRI排除颅内出血,
做个DWI-MRI排除急性脑梗死,
做个CTA或者MRA排除颅内动脉瘤或夹层,
也就不害怕这种状况了。

发病机理
目前假设,皮质扩散性抑制会引起偏头痛先兆、激活三叉神经传入通路,并改变血脑屏障通透性。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在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学中起核心作用,包括与偏头痛的疼痛相关的神经源性炎症发生。
敏化(Sensitization),是指神经元对伤害性和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逐渐增高的过程,并且可能是引起许多偏头痛临床症状的原因。

可能的病因━心脏右向左分流
已发现先兆偏头痛与心脏右向左分流有关,通常见于卵圆孔未闭,或在更少见的情况下,见于房间隔缺损或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中肺动静脉畸形。
虽然尚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是基于人群的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观察性证据,即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无关。
相比之下,系统评价中支持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有相关性的证据为低质量或低至中等质量。

临床表现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发作时会出现历时数小时~数日的一连串事件。
典型的偏头痛发作要经历4个阶段: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头痛后期。
①前驱期:出现前驱症状,包括在头痛发作前24~48小时出现的情感症状、或植物神经症状。
②先兆期:约1/4的偏头痛患者,在第2阶段会出现一种或以上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称为偏头痛先兆。最多见的先兆为视觉先兆,但也可为感觉、言语、运动障碍。
③头痛期:偏头痛的头痛通常(但并非总是)为单侧性,往往为跳动性或搏动性。发作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特征。
④头痛后期:在此期,缓则会突然的头部活动,会引起先前头痛部位发生短暂的疼痛;另外患者通常还会感到精疲力竭,然而也有一些患者报告轻度情感高涨或欣快感。
偏头痛的触发因素
按照出现频率如下:情绪应激(80%)、女性的激素(65%)、未进食(57%)、天气(53%)等。
另外,快速头部运动、打喷嚏、用力排便、恒定运动或强体力活动常可加重偏头痛。

偏头痛的亚型
脑干先兆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视网膜性偏头痛、前庭性偏头痛、月经性偏头痛、慢性偏头痛。
偏头痛并发症的特点为:症状延长、或罕见情况下伴发梗死或癫痫发作(即偏头痛持续状态、无梗死的持续先兆、偏头痛性梗死、偏头痛先兆诱发的痫性发作)。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脑神经痛,称为复发性疼痛性眼肌麻痹性神经病变。
诊断
偏头痛的诊断,依赖临床,在有相符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满足诊断标准的基础上作出。
大多数患者并不需要神经影像学检查。
如需检查,头颅CT通常已经足够。
然而,推荐对存在以下任何情况的疑似偏头痛或非急性头痛患者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
①神经系统检查中发现异常
②头痛特征不典型
③头痛不满足偏头痛或其他原发性头痛疾病的严格定义
④存在继发性头痛的一些额外危险因素(如免疫缺陷)。

皮肤触发痛(Cutaneous allodynia)
是指偏头痛患者,在正常皮肤受到无害刺激后,所产生的主观疼痛,可能由中枢疼痛通路的敏化所致。
例如,梳头发、触碰头皮、剃须、或佩戴隐形眼镜,都可能会诱发触发痛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