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家教(4)——《诸葛亮篇》

           

    一提到诸葛亮,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的老百姓,都是耳熟能详的,由于包括但不限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诸葛亮在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中简直就成了神一样的存在。实际上诸葛亮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一个人,他肯定也有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诸葛亮那不平凡的一生的话,那就是“痛”。纵观诸葛亮的一生,至少有两个锥心之痛。
  

    首先,丧亲之痛。据相关史料记载,3岁那年,诸葛亮死了母亲,8岁那年死了父亲。换句话说,从8岁开始,诸葛亮就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长大以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了当时三分天下的蜀汉帝国的军师、丞相,武乡侯,应当说,按照一个世俗的眼光,诸葛亮在当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每逢午夜梦回,他肯定会想到那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很早就失去父母的痛苦伴随了诸葛亮的一生。
  

    其次,就是无子之痛。至少在45周岁以前诸葛亮是没有儿子的。他为了继承自己的香火,曾经将他哥哥的儿子过继到自己的名下。好在天佑善人,46岁那年,诸葛亮有了一个儿子。老来得子,应当说诸葛亮是欣喜若狂的,他亲自给儿子起名叫诸葛瞻,字思远。由于诸葛亮对这个儿子呵护备至,所以诸葛瞻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了过人的聪明才智。
  

    在诸葛瞻成长的过程中,诸葛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对于儿子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3封书信上。第一封书信写于公元234年,当时正是诸葛亮戎马倥偬之际。这封书信不是直接给诸葛瞻的,而是写给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这封写给兄长的书信里,诸葛亮提到了对于儿子的一些期望,“瞻年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这段话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深情,其中也透露出难得的这种冷静。这种冷静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饱含了家庭教育的智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篇名为《诫子书》的家书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诸葛亮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既表达了他深切的爱子之情,也是他一生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智慧,不仅他的子孙可以从中获益,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诸葛亮的《戒子书》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文章短小精悍,读来发人深省。因此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们修身立志的名篇,也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首先,是要充分认识到低调的重要性。所谓低调就是谦虚、谨慎、不张扬。和诸葛亮同时代的司马德操就是这样的人。司马德操,本名司马徽,号水镜。应当说,他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是不亚于诸葛亮的。有人曾经开玩笑,把刘备建立的蜀汉帝国比作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的董事长当然是刘备了。而最早的首席执行官就是司马德操。名如其人,他既有品德又有操行。据相关史料记载,有一次,荆州牧刘表小儿子刘琮带领一群手下,前呼后拥地前去拜访司马德操,但是司马德操当时正在自己家的小院里边干农活,灰头土脸的。刘琮的手下并不认识司马德操,以为他是一个下人,就对他呼来喝去的。司马德操当时毫不在意。后来双方见了面之后,发现这位被他们呼来喝去的所谓的下人,就是这位大名士司马徽,所以刘琮也好,他的手下也好,都非常不好意思,就向司马德操请罪,司马德操非常大度地原谅了他们。
  

    孔子曾经说过,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在司马德操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所以在当时,人们给司马德操起了一个绰号,叫做好好先生。当然,这个世界上的人是形形色色的,像司马德操这样,终生都保持低调的毕竟是少数。有些人也低调,但不是一世,而是一时。比如最有名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个低调的人。
  

    但是在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段,他却一直刻意保持低调。就是他起兵反抗元朝以后和正式建立明朝之前这段时间,他手下有一个谋士,叫做朱生的建议,采取了九个字的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基于这种一时的低调,朱元璋最终扫灭了群雄,覆灭了元帝国,创建了大明王朝。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尤其是他的家庭教育智慧,我们发现他往往在教育自己儿子的时候都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应当说是煞费苦心的。正是由于这种非常用心地对自己的儿子进行方方面面的家庭教育,所以诸葛瞻虽然在才能和水平上赶不上诸葛亮,但是确实后来在国家面临危急存亡的时候,他能够挺身而出,为了保家卫国,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记得前人曾经写诗慨叹,“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  (张志君)

(0)

相关推荐

  • 诸葛亮的儿子是儿子,司马懿的儿子是接班人

    司马懿的儿子也并不是都是龙虎什么的,你把司马师.司马昭放到蜀汉那个局面,前面一直没什么实权,突然直接面对蜀汉生死存亡,你让他们来表演一个挽救危局,他们也得拉胯.换过来,你把诸葛瞻放到司马懿死的时候的曹 ...

  • 同样是高智商,为何司马懿儿子能篡位,诸葛亮儿子不能称霸蜀汉?

    提到<三国演义>,"卧龙"诸葛亮和"冢虎"司马懿绝对是最耀眼的明星,这两位都是高智商,二人的斗法,堪称<三国演义>的精华,无论是&quo ...

  • 大道至简:诸葛亮用五句话,说清孩子成长的路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

  • 为什么司马懿的儿子那么厉害,诸葛亮的儿子却是草包原因很简单

    编者语  :成大事者应具备:容忍.隐忍和不忍:知识.见识和胆识. 在中国混乱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可以称得上是棋逢对手,不相上下,在三国时期的地位都是核心领袖人物,影响了一大波人士,也是三国时 ...

  • 蜀汉灭亡后,诸葛亮的后人为何无人敢动?只因孔明留下的家传秘籍

    诸葛亮在生平有过不少发明,如果是身在现今社会,他的木牛流马,八阵图,连弩,再怎么也能申请个发明专利!不过在1800年前左右的三国时期,诸葛亮还是能够名声在外!依靠他惊人的智慧,辅佐草根刘备成为一代帝王 ...

  • 向古人学家教(1)——《孔子篇》 

                          春节就要过去了,新学期即将开始,千千万万个家庭,千千万万个家长又将全身心地投入到子女的教育当中去.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 ...

  • 向古人学家教(2)——《孟子篇》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伟大的人物.孟子名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372年,与孔子相差大约100年.孟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丧父,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位闻名天下的大儒,多得力于母亲的教育.& ...

  • 向古人学家教(3)——《刘向篇》

        刘向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本名更生,字子政.他精通儒家经学和道家方术之学,由他编著的<别录>一书,成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他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有3位优秀的儿子,最 ...

  • 向古人学家教(5)——《马援篇》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最终因功被封为新息侯,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得到了后人的敬仰 ...

  • 向古人学家教(6)——《嵇康篇》

                    嵇康是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与阮籍等人并称为竹林七贤.一生蔑视权贵.放浪形骸的嵇康,最终因为得罪了官员钟会,被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嵇康在 ...

  • 向古人学家教(7)——《刘邦篇》

                   提起刘邦,人们更多地会想到他是开创了西汉200多年基业的充满了传奇的一代帝王,可是,抛开刘邦的帝王身份,作为父亲的刘邦又是什么样的呢?当他面对自己儿子的时候,他又会有怎样 ...

  • 向古人学家教(8)——《白居易篇》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朝诗坛上作品最多的诗人,仅是流传至今的诗歌,就有3000首之多,其中<长恨歌>.<卖炭翁&g ...

  • 百家讲坛 · 向古人学家教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孔子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抚养长大.孔子在20岁那年,出任鲁国小官.由于孔子一直努力读书,他的学问也越来越渊博.尽管孔子对 ...

  • 学篆刻,这篇秘笈就够了

    篆刻的章法,一般可分为布排印文.经营虚实.完善整体三个方面,通过布局表现出来.它们不但左右着印章布局的多方面的美感,还影响着作品整体的艺术性. 一.布排印文 布排印文,是章法中一种根据印的形状,将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