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的鉴定浅谈
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三方对峙的分 裂局面,在大一统的形势下,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元代龙泉窑青瓷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品种丰富,产量增加,国内外有大量发现。元代龙泉窑青瓷考古材料分布范围极其广阔,遍布元帝国的各主要区域,北始于今内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南达岭南乃至西沙群岛,东起山东,西至甘肃、宁夏,上述广大地区的元代的城址、窖藏、沉船、墓葬、窑址等都有龙泉窑青瓷出土。结合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发现以及流布看,元代龙泉窑青瓷还沿着海陆两线,向东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向南至东南亚,向西抵达印度和西亚地区。元代龙泉窑青瓷在国内外的大量发现,为元代龙泉窑青瓷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依据元代城址、窖藏、沉船、墓葬、窑址和海外龙泉窑青瓷出土和收藏情况,本文试对元代龙泉窑青瓷的各期特征和其反映的多元文化内涵做深入研究。依据考古出土资料,元代的龙泉窑青瓷分为元代早期、元代中期和元代晚期。
龙泉窑总体胎色发灰,胎质缜密,胎体细薄匀实。同时期的耀州窑青瓷的胎则是呈色较深,胎质不及龙泉窑缜密。同时期的越窑青瓷胎色较灰,胎体厚实,胎质较为坚硬。在实际鉴定中只要用手掂一掂,就可发现越窑、耀州窑和民用仿品的器物手感沉重。
南宋龙泉青瓷的特点是薄胎厚釉,在造型和纹饰方面,都出现了与北宋时期完全不同的风格,这时的器物造型倾向于精致端巧,简练大方,形式新颖的品种大量涌现。诸如盘、碗、杯、壶、瓶、罐、洗、炉、钵、觚、豆、水丞、笔筒、笔格、印盒、粉盒、渣斗、灯台、香薰、花囊、鸟食罐、砚滴和塑像等,包括餐具、茶具、用具、文具和陈设品,无不具备,可谓丰富多彩,是前一阶段无法比拟的。其中盘、碗、杯、洗、瓶、炉之类,造型变化多样,每类中又有多种不同形式,例如:盘类就有圆形的双鱼盘,象形莲叶的莲叶盘,多角形的六角盘、八角盘,花瓣形的菱花边盘、葵瓣盘等;碗类有撇口、直口、敛口、内折口、葵瓣口以及盖碗、八角碗、菊瓣碗、荷叶边碗、莲蓬碗、孔明碗等。这些器物不仅式样多,用途广,而且器形结构整齐端巧,轮廓线条变化和谐,达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表现南方青瓷典型的艺术风格。
在造型方面,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碗常见的造型有莲花瓣纹碗、葵口碗和刻花碗等,这些碗型基本都出自越窑同类产品。
龙泉窑与哥窑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最早的记述是元代曾任翰林国史院编修的孔齐写的《静斋至正直记》 “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宜兴)王德翁亦云 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今在庆元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窑,不过街市所货下等低物,使其质更加以细腻,兼以岁久则乱真矣。”而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土脉麓煤,色亦不好。”此时“哥哥洞窑”已被简称为“哥窑”了。明人王士性《广志绎》中说“官、哥二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紫口铁脚,今其泥尽,故此物不再得。”据考证,王生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卒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为官二十一年,遍游五岳及各地名山大川,且每到一处,都留心其史地民风。其著作应属文人随笔类。然而,与王士性 生 活同为十六世纪的明人陆深在《春雨堂随笔》中写道 “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烧窑者色淡,故名哥窑。”从中我们可看出生一、生二兄弟为宋时人,生二所烧瓷器更精美,价值更高,属“官窑之类”,而“哥窑”的命名,是因“生一所烧窑者色淡”。陆深曾任浙江副使督学,卒于嘉靖二十三年( 1544),他比王士性年稍长,又是当地的父母官,所述之事应有可信度。
明代陆容在成书于弘治七年( 1494)的《菽园杂记》中说 “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据笔者考证,陆容曾任浙江布政司右参政, “性好学嗜书”,“且喜寻迹访贤,观风问俗,深入社会下层,不耻下问。”这条内容系作者从《龙泉县志》转录的。经河南大学的王菱菱博士考证,该转录的《龙泉县志》版本是南宋处州人陈百朋撰写的。可见,南宋时龙泉以刘田、金村为中 心的制瓷已相当发达。 “刘田”又作“琉田”,即今之龙泉大窑,考古调查结果和窑址发掘资料表明,大窑、金村确实是龙泉窑的中 心产地和当时先进制瓷技术辐射性传播的源泉。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