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迷:玩艺与饭碗
(图片与本文观点无关)
以前少不更事初生牛犊,在一位老演员面前,因为很小的艺术观念问题竟然争论起来,我执着自己的意见,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最后那位老演员落下一句话:“你再懂你也是戏迷,京剧对你只是玩艺儿,对于我们可是饭碗!”
当时我并不服气,觉得这位老演员不能从善如流,而且心底里看不起戏迷。何况,京剧对于我确实不只是消遣娱乐,我是付出了情感和心力的。许多年过去了,我听过太多外行人却说内行话,也听过不少圈里人(甚至名演员)说着外行话。直到现在,就那个“很小的艺术观念问题”而言,我仍然坚持自己是有道理的。然而,对于那位老演员最后沉着脸有些不屑语气的话,却有了不少新的理解和认识。
不同立场,答案自然不同。多年前我所执着的,固然有道理,但那是纸上谈兵,是一番书生意气。如果从业内人士的角度,从他们的实际情况考虑,可能这答案就值得商榷和怀疑了。在戏迷眼里,很多问题很简单很明确,就应该这样或那样才对。但在如今特殊的环境下,在从业者眼里,那些简单明确的问题,可能就变得复杂和模糊了。戏迷不理解,是因为没有站在圈里人的角度去看,也就是那位老演员说的,毕竟你们不是吃这碗饭的!我这么说,绝不是替人开脱,只是感到理想和现实常常有很大差距。
京剧史上能够突破环境甚至改变环境的,只有少数几位真正的艺术大师而已。对于多数演员,他们一生能做的,只有不断顺应环境,调整自己。或者换个说法,能为了艺术不退缩不让步,敢于与旧势力和大环境抗争的,只是极少数。对于多数而言,他们是要端京剧这个“饭碗”过生活的,无法先考虑艺术理想,而首要顾及的是现实利益。我必须强调,这是无可厚非的事,甚至是理所应当的。老人常讲:唱戏的真是不易啊!这“不易”一半是说成个好角儿的难,另一半是说始终能有艺术尊严的难!
比方说拜师。拜师为什么?当然是为了学艺。但当今的演员未必都是这么想,学艺又为了什么呢?弘扬民族文化艺术?还是求得自己丰衣足食甚至名利双收?于是这简单的问题就变复杂了,全因为牵扯到了“饭碗”。有些演员拜师不是为了学艺,或者不仅是为了学艺,再或者学艺的目的次之。拜你为师,是因为你有名气,是因为你有关系,是因为你能“运动”,是因为有了这个名份,便更容易获金奖更容易评一级,自己的“艺术前途”会更为光明。
(图片与本文观点无关)
再比方说传承。有戏迷在感叹,一些经典老戏被传人改了又改,而当今青年演员只学自己老师的,对前辈的艺术则视而不见。于是有了奇怪的现象,学梅派的却不怎么听梅兰芳的唱,甚至认为他唱得还不够好,不如自己的老师。按理说,流派代表剧目也不是不能改,但要同时维护它原汁原味的版本,也就是尽量新旧同台,避免传承的单一性。可如今往往是“革新版”、“改编版”盛行,“复排版”却无人问津。造成我们看一些老戏,却几乎不知道老的演法,前面总要加上“经过整理改编”的字样。如果没有原版为参照,一些表演就会从不断“整理改编”中流失掉,而这些往往又不是所谓的糟粕。当然,老戏迷会为之痛心疾首,因为他们见识过。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能只争论该不该或对不对,更要结合现实情况讨论。如果你是流派演员,是某某的弟子,你会演哪个版本?是按老师改的词和腔来演呢,还是按流派宗师的原词原腔来演呢?坦白地说,以现在的京剧环境,我如果是青年演员,我心里怎么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受领导重视,让老师喜欢,为事业前途计,我的答案是斩钉截铁的。这又是“饭碗”问题造成的。
说得直白一点,圈里的人和圈外的人,考虑“传承”这个问题,恐怕所思所想是很不相同的。圈外的人可以只考虑艺术,而圈里的人更要考虑自己的生计。“我传承老先生的,谁来养活我呢”?于是“谁养活我,我传承谁的!”关乎“饭碗”,高尚立变世俗。
旧时代对于学艺的好苗子有句话叫:“祖师爷赏饭。”如今也有种说法:“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而无奈的现实是,很多青年演员都明白,现在“赏饭”的不是祖师爷,“衣食父母”也不是观众。如果这一点没有改变,我们的批评就永远显得不合时宜。若演员既不为艺术而生,也不为观众而活,你还能要求什么呢?
2010年3月31日〖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京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