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苏轼《黄州寒食帖》
。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湖北黄州,至七年(1084)调离。在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虽是人生的低谷,却是其诗词、文赋、书画艺术创作的巅峰期,他在这里共写下了753篇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也为我们留下一批优秀的书法作品,今天,再把他最杰出的《黄州寒食帖》高清图推送给大家。
《黄州寒食帖》全图(手机横过来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纸本,34.5×19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州寒食帖》高清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
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
萧瑟。卧闻海棠花,泥
污燕支雪。暗中偷负
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
年,子(点去)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
不已。雨(点去)小屋如渔舟,濛濛
水云里。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那
那知是寒食,但见
衔纸。君门深
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
哭涂穷,死灰吹不
起。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黄州寒食帖》黄庭坚题跋
(相当精彩)
命运多舛的《黄州寒食帖》
有人将《寒食帖》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并作以下对比:《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历来为世人珍重,多深藏内府。
然而,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
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
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
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