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什么寓意?

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万史,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俗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脉,是民间老百姓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总结,有的是对民间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对于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很多俗语的背后还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比如俗语“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咱们一起看一下。

相信不少地区都有着这样的说法,在我们当地有着“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农谚。而俗语“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五月十三这天下再大的雨也不拍,哪怕发洪水了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可是如果在这一天不下雨,那就比较担心了,这就意味着后面的天气雨水比较少,可能还会出现旱情。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地区都有着“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这种说法的原因。

那农历五月十三这天是什么日子呢?老祖宗总结的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农历五月十三这个日子,在各地的说法也不同。有些地方说这天是关公磨刀的日子,有些地方也说是伏羲的诞辰,也有的地方说这一天城隍爷诞生的日子,还有些地方说这天是掌管雨水的龙王爷的诞辰。在不少地区还把农历五月十三称之为“下雨节”。

总之说法不同,但是结果都一样,那就是在农历五月十三这天或多或少会下一点雨,不然后面的天气就雨水比较少。小时候也听爷爷讲过关公在农历五月十三磨刀的故事,如果这一天下雨了,那就是“关公”在磨刀,而这个雨水就是关公磨刀的水从南门处降下凡间。而雨水越大,就预示着当年会风调雨顺。

但如果这一天不下雨,那就可能会有旱情。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非常广,在有些地方还会举行关公磨刀节的习俗。当然了这个只是民间传说,但既然在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说法,可见这句俗语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基本上每年五月十三都会下雨,就算是遇到大旱的年份了,基本也会在农历五月十三这天降雨来缓解旱情。如果到了这一天还没有下雨那旱情就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可是古人只知道结果,却并不能解释其中的道理。

其实这个是可以用科学的角度解释清楚的,在农历五月十三这天我国基本都已经进入到了夏季。而这个时候正是芒种节气,雨水也会增多了。在南方普遍进入到了梅雨天气,因此汛期也就到了,雨水自然就增多了。

原因是南方这个期间的气温比较高,空气也比较干燥,而北方的湿气就会不断的南下,这样冷热气团在空中相遇了,湿气遇热就会液化为水,于是也就降水了。所以老祖宗所总结的这句俗语,并不是空谈,这都是有道理的,从这也侧面反映出了老祖宗的智慧。

其实在农村里还有很多古人所总结的和其类似的天气方面的农谚,比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等等,这些俗语都是古人农耕过程中长期观察的结果,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各位看官,你对古人留下的一些俗语,觉得有没有道理?

另外,你对俗语“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断”,是如何理解的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