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以哲思来探寻创作的灵感

散文的哲思化、议论化, 在宋时文章中就已凸现,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以及前后《赤壁赋》, 都是这种渗透的印证。

袁宏道兼通儒、释、道三家宗教, 其游记小品文也明显地呈现出这种哲思化的倾向。其《兰亭记》就明显地呈现出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人生生存问题的意义。“古今文士爱念光景, 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 悲陵谷之不长……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 以求不朽

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 整篇文章围绕“死生”二字, 表述人执着于“生”的各种形态。文士登山临水感叹生之易逝;卑者纵情声色以享生;高者托文章或仙术以求生, 最终得出圣人贵生的道理。

这不仅是对人生的一种哲思, 还有些甚至上升到老庄之境, 蕴含一种生活的禅意。如《华山别记》, 游华山时重点却并不在山水之间, 而是充满了浓浓的回忆, 在临山满月之时, 想到已过世的亲友, 心思流转之间, 顿悟人生如露如电, 如梦幻泡影, 转瞬即逝, 整篇文章都充满着人生如梦的感慨。

兼通儒、释、道三家的文学家袁宏道, 其山水游记散文议论中很多都表现出一种哲思化的风格。如《游骊山记》, 以主客问答的形式, 透过骊山之山水抒发山水之名与文人、山水之灵与朝代兴亡之关系。

再如《灵岩》一文, 在记叙游历的基础上, 由山河绵邈之境, 凭吊感慨, 抒发古今之幽情, 并为千古“红颜祸水”论断翻案。

这种随心摄境, 以笔运心的高明艺术创作手法, 正是其以游记表达人生社会哲思化倾向的重要手段。

文士多爱游历, 正如“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许多游士也因此留下了许多游记类的着作, 记下某时某地某处的山水人情, 由于都是亲眼目睹之景, 具有亲力亲为的性质, 创作者往往会对前人的相关记述与现时之景作一参照, 对某些偏差进行考辨。南北朝的《水经注》中就有许多此类的文字。唐宋散文继承这一传统, 如上文所说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再如明清之际的张岱, 通常会以史家的眼光对所游之处做出考辨性的观点, 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 抒发黍离之悲, 兴亡之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