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回忆录:我是如何让考官只扣一分的
最近看到几位考生在紧张的复习着面试,那种苦楚真是我见犹怜。不由得想起了当年我参加面试的情况,那次因为笔试成绩低到绝望,所以干脆就放弃了面试复习,轻装上阵,就当体验一下人生。
然而惊喜时常来得猝不及防,七位考官中,有一位考官只扣了我一分,而严苛的一位考官,则是扣了我四分。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现场听了分数也没啥感觉,就以为考官们打分应该都是这样,扣几分意思下。直到出了考场,才深深感受到来自考官们的善意。以至于那一刻,我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什么大人物流落民间的私生子。想想跟我爸几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也就绝了这个念头。
回顾了下当初面试的三道题目,其实都不难,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那道题目是这样的:做人要像人,做官不要像官,请你谈谈你的看法。我当时是这样去回答这道题目的。
开头讲:人是一撇一捺,上顶天,下立地,两只脚要站稳踩实,才能做个堂堂正正的人;官是宝盖下面两张口,一张口吃百姓之饭,莫道百姓可欺,另一张口立言为公,执言为民,才能对得起头上的乌纱帽。
中间论证部分引用了郑板桥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以及《大学》中的那句广为人知的话:“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结尾的时候,用了宋代大儒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来收尾: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要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方不枉人世走一遭。
这道题目是最后一题,在当时那种特定的坏境下,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也极度活跃,几乎把平时所学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果换了一个轻松点的场景,也许根本无法发挥出那种水准。就像很多运动员都会有巅峰一刻,之后就再无亮眼表现,似乎所有的运气都用在了那一次。
不过,即便是只有那一次的惊艳,却改变了整个人生。这背后,支撑我的不是什么运气,而是从小到大养成的读书习惯。记得小学的时候,老爹给我买了一本古代对联故事书,当时爱不释手,里面什么:“玉手摇摇,五指二短三长;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之类的对联,几乎倒背如流,而在这类读物的浸润下,我的语文成绩也非常好。
只是让我遗憾的是,小时候家里穷,能买到的书也不多,基本上家里有的书,都被我翻了起码十遍以上。更让我遗憾的是,小时候没有系统的看过历史读物,这和父亲文化程度不高有关,他只是鼓励我读书,却没有给我推荐一个系统的书单,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智慧都蕴藏在历史之中。
关于读书,著名演员陈道明对此情有独钟,因为出演《围城》中的方鸿渐一举成名,并得以和钱钟书大师面谈,后来他回忆这次谈话时说:在文化人面前,在学问面前,我觉得自己狗屁不是。
他也因此给自己定下了未来希望成为的样子:一个满腹经纶,却不炫耀的平凡人。从此大量地读书、写字,将一个个荧屏经典演绎出了灵魂。他不再是去演一个人,而是真正的在戏中去做一个人。
再转回到我们的面试,许多人之所以面对题目无话可说,不得不说和读书过少有关,当然这里的书并不是说课业辅导或者小说八卦,而是指那些经典原著。因为读的少,所以思考的也少,积累的也少,自然就容易出现没有思路、没有内容的现象。
有人说,每读一本书都是和作者在展开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够和一位位大师级人物进行无数次对话,自然就学会了从时间观、大局观的角度看问题,从历史、从现实、从未来的角度辩证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而那些人物的自述、采访、杂记之类的书,则可以让我们学会处理问题的种种方法,这些方法并不是用来面试的,而是用来给我们的人生以启迪,让我们做一个聪明的人,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事情。
当你有了足够的积淀,再去复习面试,就好比你已经拥有了成为优秀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再去训练,自然进步神速。
因此,如果真的想在面试考场上一语定乾坤,而又厌烦了一道道题目的去刷,那么不妨在平时多看点书,多思考,多积累,免去考前那种复习之苦。
1.学习方法专辑
2.体制内生活专辑
3.申论和公文写作专辑
4.面试技巧大讲堂
5.面试真题解析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