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有个性,才是一个人的顶配
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有人质疑她故事的真实性。
知乎网友说:你可以质疑她的故事,但是你不能否认她的人生。
读过此书,会情不自禁地被她的生活所吸引,里面所有的困难,在她笔下都变成了一种温暖。
这是三毛的故事,三毛的人生,而她的个性,就在其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1
荷西向三毛求婚。
三毛说,我们国籍不同个性不同,将来婚后有可能吵架甚至打架。自己不想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我还是要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
荷西回答,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
有一次,夏天,荷西邀请三毛一起去航海。三毛虽然也很喜欢,但更喜欢去撒哈拉沙漠。因为时间上冲突,她于是告诉荷西,自己不能陪他去。
三毛的回答多少让荷西有所失望,但荷西并没有因此怪三毛,反而跟随她来到了撒哈拉沙漠,在那里工作、生活。
两个人相处,依从对方还是遵从自我,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三毛选择后者。
她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不因为对方做什么就改变自己的方向。
有人认为是她个性倔强,但其实是一种真诚。
她的真诚并没有吓走荷西,反而让荷西坚定要娶她,并且陪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真诚是一个人的个性,也是男女双方交往的前提。
没有真诚,爱情也许就没么可贵,把不依从对方看做不真诚是可耻的。
爱不是要把一个人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是一个人能保持个性时,朝着更好的自我发展。
三毛的真诚换来了荷西的真心相待,寂寞纯粹的撒哈拉沙漠,从此有了两人关于爱的故事。
2
三毛和荷西结婚后,有一段时间心情非常低落。
因为经济不好,荷西不得不加班赚钱,一周才回家一次。
三毛一个人在家里,周围人都不认识,孤独和寂寞也就可想而知。每天还要冒着烈日走十几公里的路去镇上买十升淡水,然后自己扛回来,脊椎也因此痛得要命。
有时候三毛也会忍不住看着荷西离开的背影追上去,然后默默地跟着他,或者向他哀求,求他不要走,今天又没有电,她很寂寞。
但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拥抱后又不得不分开。
为了适应这样的生活:
三毛试着独自去镇外走走,看日出日落,看野羚羊飞奔;
经常送一些白糖、尼龙鱼线、药、烟之类的东西给一无所有的居民;
也会看到一些别人认为无用的东西,比如石头像,兽骨等,欢喜收藏;
三个月后,她从那种伤感的状态中走出来,不但适应了沙漠的生活,还发现了生活中很多的小欢喜和小确幸。
三毛说,我没有厌沙漠,我只是在习惯它的过程里受到了小小的挫折。
是呀,面对陌生的环境,谁没有失落过、孤独过?在沙漠,在大城市,在他乡都是如此。
陌生的环境、擦肩而过的人、不确定的未来,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不适应的时光,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然而,人生真相就是:一切总不能一直如自己所愿,有拥抱时刻,也会有独自一人之时;有感人瞬间,也有山穷水尽的窘迫。
不过,也恰恰因此,折射出了每个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如果心有热情,每一份不如意的背后,都可以发现那让人意外的惊喜
3
婚后,三毛和荷西有一次去沙漠里找化石,遇到大泥淖,荷西不幸沉进去。
三毛先是向过路的撒哈拉威人求救,结果求救不成,还差点被他人强暴,她开车逃出魔爪后,马上又调转车头,想办法救荷西。
她先是将车垫丢到淤泥上,踩了踩,发现还可以,接着,把车子的前后轮胎还有备胎都拆下来,自己踩着车垫,一步一步把备胎、前、后轮胎朝荷西所在的方向丢出去。
最后,将自己的外套裙子脱下来,用刀割成宽布带子,打好结。绑一把老虎钳,才丢到荷西面前。
荷西的手抓着三毛丢过去的带子,他被一点一点拉着,最后回到岸边。
上岸后,荷西因为冻太久而昏倒,三毛给他灌酒,用酒给他擦胸口,擦脚掌,最后把荷西给救醒了。
做完这一切后的三毛,才感觉到冷,感觉到饿,感觉到害怕和无力。但当两个人回到家里,荷西问三毛,还要化石吗?三毛回答,要。
一个字,她的个性暴露无遗。她并没有因为遭受挫折就放弃,反而越挫越要迎难而上。
她的勇敢让人佩服:在人烟稀少的沙漠里,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她没有胆怯,没有惊慌,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她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也许一个男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这让我想起舒婷的那句诗: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她用她的勇敢,诠释了什么叫势均力敌。
4
周国平说,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的自我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但很多人在生活这条路上,因为环境、经历等因素而磨平了菱角,对于他们来说,个性,已经消亡。
消亡的其实不是个性,而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再锋芒毕露,而是学会藏巧于拙,来应对生活中的万千变化。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世人看三毛,只道她是一个弱女子,看过她的书以后,才发现,真诚、勇敢、乐观,才是她的底色,更是她的魅力所在。
个性,是一个人的顶配。
作者简介:
十一, 一个努力追梦的湖南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