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甫 ‖ 孟浩然《临洞庭》赏析
孟浩然(公元689-740),湖北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早年在家乡隐居读书,壮年曾往吴越漫游,后又一度赴长安求仕,但失意而归。是唐代一位不甘心隐逸却又以隐逸终老的诗人。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有《孟浩然集》。
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大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见《通鉴》)。《孟浩然集》里有八首写给张丞相的诗,都是张九龄在荆州时写的,这首诗也是。如《从张丞相游南纪城猎戏》:“从禽非吾乐,不好云梦田。”南纪即纪南,在湖北江陵县北,地近云梦。如《和张丞相春朝对雪》:“润从河汉下,花逼艳阳开。不睹丰年瑞,焉知燮理才。”提到汉水,知在荆州;提到“焉知”,暗指罢相。如《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嵩阳在河南登封,说明张已不在长安。如《荆门上张丞相》:“共理分荆国,招贤愧不才。”说明在荆州,《陪张丞相登荆州城楼》、《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紫盖山在湖北当阳县南,渚宫在江陵县城内。这首诗的“望洞庭”,正同以上各诗一样,都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作者写给他的。一说这首诗是孟浩然西游长安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是不确的。西游长安就不可能看到洞庭湖。至于诗末希望他推荐,那末上引《和张丞相春朝对雪》:“撤盐如可拟,愿糁和羹梅。”也是希望他推荐的。后来张九龄就请他去当幕僚,所以《荆门上张丞相》里就说:“觏止欣眉睫,沉沦拔草莱。”
这首诗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这是近看,看湖水与岸相接处。再远看,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而为一,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同别处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相接。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虚空怎么包含在湖水里呢?因为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
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古代的云梦泽,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再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湖“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所以称“波撼岳阳城”。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里有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这四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写出了它的特色。
后四句是感怀。“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出来做事,没有人推荐。“端居耻圣明”,端居犹平居闲处,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后来张九龄请孟浩然参加他的幕府做僚属,当是作者写了这首诗后的事。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明显地说出请求帮助,是一种好的写法。所用典故,又同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这首诗是写景抒怀,在写景里要用四句话来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这是很难着笔的。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向人有所于求,但不露求乞相,不失身分,这点也不容易做到。在写景上,作者抓住洞庭湖水势大的季节,用“八月”来点明,用“湖水平”写水势的浩大,开头朴实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气魄,这同他的实地观察,从观察中得到体会是分不开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于一般的水天相接,杜甫《登岳阳楼》称为“乾坤日夜浮”,天地怎么会在湖中浮动呢?原来是“含虚混太清”,湖上的水气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了。这是从亲自观察得来的,这才抓住了它的特点,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
光这样写还不够,再加上“气蒸云梦泽”,有力地写出怎么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是水气的蒸腾造成的,这个蒸腾的水气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这样写,还没有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所以再加上“波撼岳阳城”,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这才把洞庭湖的特点写足了。从中看到,写景要深入观察,从观察中体会到它的特色,要紧紧抓住它的特色来写,避免一般化。又要写得生动有力,才能激动人心,成为传诵的名句。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还是结合洞庭湖,用“欲济无舟楫”来说,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用“舟楫”这个典,推重对方。对方原是宰相,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一结用“坐观垂钓”,还是结合洞庭湖,归结到“徒有羡鱼情”,微露本惫,恰到好处。
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