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从哪里来?》系列 七、老子的原型原来是他!(中4)
戳上方蓝字
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好文不错过!
这是行之龙心理推送的第27篇文章
编者按:现代人,已经进入了一种连一篇长一些的系统性文章都读下去的浮燥状态之中,只想食不知味的知道结果。而看了结果以后,却又运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分析对错,进入了一种严重自以为是的病态思维模式当中。试想:如果我们作为父母都没有耐心读一篇长一些的文章,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们好好学习呢?
本文是《老子从哪里来?》系列的第七篇。
上一篇已经确认了李白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子、唐高宗李治的弟弟、原纪王李慎,李白是李世民的亲孙子!其实,关于李白父亲是纪王李慎的证据远不止这些。因为许多人不相信,所以,不得不多举些证据来证明。请接着往下看。
通过前文的分析论证,我们无比震惊的发现:
李白原来是纪王李慎的儿子!这就是说,完全可以肯定,李白的父亲,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个儿子、唐高宗李治的亲弟弟、曾经被武则天下旨改姓易名的纪王李慎!
不过,如果您以为我们的证据已经全部出示完毕的话,您还是低估了我们所掌握的证据数量。
下面,再给您提供一个来自李阳冰《草堂集序》之外的证据。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房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挚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不敢公开自己身世的李白,跟着这位隐者生活,很显然,李白与这位隐者的关系非同寻常!
东山,是李白心中一份非常特殊的情愫,在诗歌中曾经多次提到过。从心理学角度,这意味着“东山”在李白的心中非常特殊,应该与李白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东山,其实也是典故。《东山》是《诗经》中的一首。这首诗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士兵的视角,描写了士兵东征三(古代三也指多)年后听到可以归家的消息,急切、复杂而真挚的内心感受。
《诗经》中的“东山”,在山东境内。山东境内有山无数,但只有泰山世人皆知。所以,用“东山”借指泰山,人人都能明白,都能理解。
东者,东宫也,可暗指太子。岩者,山石也。东岩者,东山石也。东岩子,拆开来就是:东山子东山石。泰,古同“太”;石者,师也。显然,“东山子东山石”就是在暗指“太子太师”。而实际情况则是:公元684年,武则天加封李慎“太子太师”官职,是李世民儿子们当中爵位最高的一个!同时安排李慎改任贝州刺史,治所在今河北邢台清河县——这正是古代的“燕赵”之地,后面就会涉及到这个名字。
太子太师,这是李慎一生当中的最高荣耀!很显然,所谓“东岩子”的隐者,正是曾经的“太子太师”、李白的亲生父亲——纪王李慎!
借拆字和典故,李慎既指明了自己曾经的“太子太师”身份,也借《东山》诗抒发了自己无限急切、思恋回家与家人相见,却既无法正大光明地重回皇族李氏族谱,又不能公开表明真实身份,这一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这真是:千番思绪何处诉?万般滋味无人知!
由此可知,从《新唐书》所记载的李白从师的隐者“东岩子”,再次证实了:曾经的太子太师、纪王李慎,就是李白的父亲!
实际上,李白的诗中,有不少暗示自己身世的语句。不过,大多被世人给曲解或误读了。
对于李白的诗词,最普遍的曲解和误读就是针对“东山”的。人们往往以为,东山,是李白在借东晋谢安东山隐居之事表明自己归隐的志愿。实际上,这是天大的误会,把李白的意思完全理解反了!现以这首《赠常侍御》为例,试分析之:
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
匡复属何人?君为知音者。传闻武安将,气振长平瓦。
燕赵期洗清,周秦保宗社。
登朝若有言,为访南迁贾。
人们对这首诗的误解首先是受到首句的“安石”两字的误导。由于谢安字“安石”,又曾经隐居在东山,因此,人们就想当然地以为,李白这是在说东晋谢安的典故。
人们忽视了——当然,人们当时也并不曾想到这些——李白的老师,也就是李白的父亲,号“东岩子”,也就是“东山师”,其实在暗指太子太师李慎被闲置在东山!又因为不能明讲,只好借用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表达期望重新出山的企盼。
然而,由于当时的唐玄宗旨极力推崇道教,以至于人们总是把“东山”理解为谢安早年清静无为的隐居,却全然忘记了谢安的出名其实是源于后来的“东山再起”。因此,就把李白出山的期望理解成了归隐。
更为巧合的是,谢安字“安石”,更是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归隐,而不是李白想表达的“安师”!
人们更不曾想到,这首诗其实是隐晦地揭开了李白的身世。
其实,诗中的“季叶”一词,乃至整句话,都甚是难以理解。不过,当我们了解了李白父亲的经历——现在则完全可以说是典故了——大家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诗中的“风雅”,其实是指《诗经》的风、雅、颂。李白生平介绍第三句中提到其父亲用的是“中叶”,而在诗中所呈现的李慎嘱托李白之时,李慎已经是耄耋之年,故称“季叶”。所以,这首诗的主角其实是李白的父亲李慎,所谓“赠常侍御”,就是李白写给自己、提醒和警示自己的。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慎晚年时代,人们已经非常轻视《诗经》,很少有人看了,所以已经没有人能看懂通过《诗经》中的典故来表达真实意思的隐晦方式了。
诗中之所以出现“燕赵期洗清”的句子,就是因为前面曾提到的,李慎最后任职的贝州,正是古代的燕赵之地!李慎就是在贝州刺史任上被冤枉才从此失去了爵位、官职和身份的,后被“易姓与名”流放的,这就是生平介绍中的“中叶非罪谪居”。所以,这句诗所表达的其实是发生在燕赵之地的冤情不定期期盼着洗清。
至于诗中“周秦保宗社”一句,则是李慎在指导儿子李白:一定要紧紧围绕秦王——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的封号——爷爷这个关系,才有机会保住我们父子的皇室宗谱上的身份呀!
所以,这首诗其实是李白回忆父亲的生平经历和嘱托,提醒、警示、勉励自己一定不能忘记父亲的嘱托,立志要完成父亲的遗愿。所谓“常侍御”,就是李白自己——李白有一段时间被唐玄宗留在身边担任机要秘书。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意思就是:
曾经的太子太师被武后安放在东山(闲置多年),他已经无心去匡济天下了。
一起平叛武后乱局的人,功成以后又都非常潇洒地官复原职了(只有我有家难回)。
大贤人有卷有舒(暗指李慎能屈能伸),今世的人都轻看《诗经》,看不懂风、雅之类的古诗了。
匡复之事还能寄托与谁呢?只有你是知道真相的人——可千万别忘记别放弃呀!
传闻中的武安将士,呼气都能振碎屋瓦——相信你能做到!
当年燕赵之冤期待着洗清,只有紧紧围绕秦王——唐太宗李世民你爷爷这个关系才能有机会保住我们及子孙后代的宗社(暗指李白父子重归皇族李氏宗谱,恢复身份一事)。
如果有朝一日能进入朝庭取得皇帝信任,你就可以成就一段招回被贬谪到南方的贾谊的佳话了(借被贬到南方的贾谊暗指纪王李慎)。
很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在接到皇帝召见的通知以后,甚至是进入了唐皇室担任了唐玄宗的机要秘书以后,写给自己的。李白时刻都没有忘记父亲的谆谆嘱托:不要忘记为我恢复身份和名誉的大事啊!你是仅有的知道事情真相的人啊!有机会一定要给皇帝讲出真相!
这是李白的父亲李慎生前最大的愿望,也是李白去世前最大的遗憾!
可以看出,这首诗,同样也非常清楚明白地描写了李白父亲的身份问题。
事实上,还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了李白的身世。只是人们即使听到有人提到了,也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主观想像和感觉判断,当玩笑给否定了;还有的,则是因为知识不够丰富,真的看不懂。总之,要么是懂了或听到了不相信,要么是真的看不懂,反正普通民众没有一个人相信李白是皇族出身。
那么,唐玄宗看懂了吗?李白回到皇室族谱上了么?又是怎么与老子扯上关系的呢?欲知后事如何,请持续关注。本公众号。保险起见,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加好友,或加学习群。
文化为根,践行为体
修身为表,修心为里,内外兼修
龙心理即道,学习龙心理即修道
学龙心理,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人,当然要学龙心理!
心理咨询不再按次咨询和收费
龙心理,开启心理服务新纪元!
付一次学费,终生受益
在学习理解中领悟,
在实践指导中成长!
常年招生,随报随学
心理困扰?各种心理疑难杂症?
一学了之
成就最优秀的自己!
最低仅需256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