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在关于医学营养治疗的主题中,提到了关于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六个方面。下面就分别和大家谈论一下。第一版块:要求糖尿病患者的碳水化合物所供能的量要占总能量的50-65%。这是基于有研究显示,碳水化合物50-55%能量占比的全因死亡率最低。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过多,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还是需要关注的。所以,指南还指出:如果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可适当降低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在这个“降低”之前,使用了一个副词“适当”,个人的理解就是:如果碳水化合物吃到总供能的65%时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就降低到60%,或55%,甚至降低到50%,但并不是无限制降低。所以,指南中在这个第一版块的最后是这样说的:但并不建议长期的采用极低碳水化合物膳食。(2018年,全球最权威的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以将预期寿命缩短长达4年。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它曾一度被认为有利于体重减轻,改善心脏代谢风险。但长达25年,超过43万人的研究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会缩减寿命。)。
对于低碳水化合物或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通常将超过总能量摄入的45%被认为是高摄入量,低于26%则被认为是低摄入量。极低摄入量则多指低于10%。近年来,关于(极)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生酮饮食等等对肥胖、对糖代谢改善等方面的研究很多,也看到了诸多“正能量”的信息,从而也导致了很多糖友的“积极跟进”。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研究的结果多是基于几周、乃至几个月的短期研究。指南已经指出了,虽然不能说这就是绝对真理,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至少是“大趋势”。第二板块:主要讲的就是对碳水化合物食物的选择,应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中,每天的碳水化合物要保证50-65%,就算是因为餐后血糖高而降低了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降低到底线的50%,进食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食材,餐后血糖仍可能会有很大变化。此时该如何调整?“陈刚大夫讲糖”将这个方面的内容划归为“微调”内容。包括:在热量不变、碳水化合物占能比不变的基础上,调整食物搭配(如多吃蔬菜等高膳食纤维、保证蛋白质比例)、改变食物加工方式(如高粱米面与高粱米的区别)、调整进餐顺序、进餐速度、甚至食物温度等等。指南中在第二版块中是这样说的:可适当增加非淀粉类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精加工谷类的摄入。全谷类应占总谷类的一半以上。蔬菜可以分为淀粉类蔬菜和非淀粉类蔬菜。像土豆,玉米、红薯、香芋、圣女果、莲藕、山药、南瓜、紫薯、甜菜和豌豆都是淀粉类蔬菜,这类蔬菜都含有比较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糖尿病人吃这些淀粉类蔬菜,一定要与等量碳水化合物的主食类食物交换,否则,就等于增加了碳水化合物的总量。那么什么是非淀粉类蔬菜呢?非淀粉类蔬菜是指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5克/100克。
瓜果类:冬瓜、黄瓜、丝瓜,西葫芦、佛手瓜、倭瓜、蛇瓜和丝瓜
白菜类:大白菜、小白菜、叶用芥菜、结球甘蓝、球茎甘蓝、花椰菜甘蓝、羽衣甘蓝、无头甘蓝和紫甘蓝
直根类:萝卜、芜菁、根用芥菜、胡萝卜和甜菜
茄瓜类:茄子、番茄和辣椒
葱蒜类:大葱、洋葱、蒜和韭菜
食用菌类:蘑菇、草菇、香菇和木耳
芽菜类:绿豆芽、黄豆芽
海产类:海带、紫菜
其他类:朝鲜蓟、芦笋、玉米笋、竹笋、西蓝花、菜花、大头菜、棕榈树心、豆薯、秋葵、蜜豆、荸荠、蒜薹
糖尿病人要适当增加些水果。此方面内容,大家可以搜索阅读我关于吃水果的文章:也谈糖友吃水果的问题。
作为一日三餐的主食谷薯类,薯类已经归为“淀粉类蔬菜”了,不再复述。这里重点提的是“全谷类”,而且指南中建议“全谷类应占总谷类的一半以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我国居民全谷物的摄入比例应该在粮谷类食物中占到1/3。而欧美国家的膳食指南在全谷物的推荐层面更是高达50%以上。而最新《指南》,终于在糖尿病人群中提升了这个比例。5月29号,包括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在内的8家机构,发布了《全谷物与健康的科学共识(2021)》其中提到:根据加工程度不同,谷物可分为精制谷物和全谷物,其中全谷物的特点是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的胚乳、胚芽和麸皮及营养成分。它既可以是完整的谷物籽粒,也可以是碾磨、粉碎、压片等简单处理后的产品。全谷物食品是指以全谷物等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各种食品。全谷物在食品工业及餐饮业中有着广泛应用,其中市场上常见的全谷物主食品或方便食品包括:
指南在提到“全谷类”食物的同时,还特意提出“减少精加工谷类的摄入”。相比于精加工的白米白面,全谷物更好地保留了谷物中的膳食纤维、蛋白质、B 族维生素(包括叶酸)、维生素E、抗氧化营养素(比如:硒)、矿物质(比如铜、镁)和植物活性物质等。所以,《指南》在后面补充说了它的益处:全谷类摄入与全因死亡、冠心病、T2DM及结直肠癌呈负相关。在这里,我要补充一下关于“杂豆”的问题。杂豆并不归为“谷”类食物。但是,我个人的建议,糖尿病人可以把“杂豆”并为“全谷”看待。
杂豆类又包括哪些?
杂豆多指红小豆、绿豆、扁豆、豌豆、芸豆、鹰嘴豆等等。但是,不包括黄豆(大豆)。在《2016年居民膳食宝塔》中也是分开推荐的。
至于大豆和杂豆的区分点,我没有搜索到有关资料。个人认为主要是它们营养成分上的差异。杂豆类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大约为50-55%左右(这与《指南》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雷同),蛋白质20-22%,脂肪的含量不到2%;而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在35%,碳水化合物含量小于20%,脂肪含量16%。如果按照所含营养供能上的不同,正是因为“杂豆“的营养比例,归为高碳水化合物的主食类更合适,而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更高,碳水化合物较少,更接近与肉蛋奶一类高蛋白质类食物。
糖友在主食类食物选材上,可以多选一些“全谷类”,但是在“精米白面”的加工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杂豆类,也是不错的选择。
大家可以参考我的文章《陈刚大夫讲糖:话说糖友的“粗细粮搭配”》
在第二大版块中提到的“全谷类摄入与全因死亡、冠心病、T2DM及结直肠癌呈负相关”的这句话,在第四大版块中又进行了类似的重复:膳食纤维摄入量与全因死亡、冠心病、T2DM及结直肠癌呈负相关。
在第四板块中,说的就是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量问题。而第二大版块中的“非淀粉类蔬菜、水果、全谷类”都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第三版块讲的是“进餐应定时定量”,并提到“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保持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胰岛素剂量和起效时间相匹配”。关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胰岛素剂量”的关系,大家可以参考胰岛素泵有关的“500法则”,即要摸索1单位胰岛素可以对应的碳水化合物的量。而胰岛素起效时间与饮食的匹配问题,则主要是针对餐时胰岛素而言的。
在第5、6版块,主要提的就是“甜食”问题。“严格控制蔗糖、果糖制品的摄入”、“喜好甜食的糖尿病患者可适当摄入糖醇和非营养性甜味剂”。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非营养型甜味剂主要是指很少或几乎不会产生任何热量的甜味剂。在这类甜味剂中,木糖醇、阿斯巴甜(又称甜味素)、糖精钠比较常用。
学习使人进步。
我在中国抚宁,助您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