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已经变了模样

1

家乡,是一个可以让灵魂取暖的词语,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词语,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词语。

年少时,从家乡走出走,我们吟诵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年老时,回到家乡,我们吟唱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孰不知,家乡已经改变了模样,变得让我们不敢相认!

2

为了能够吃饱饭,人们大量地使用化肥,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却降低了粮食的质量;为了减轻劳累,人们大肆地使用农药,杀死了害虫,杀死了杂草,同时也毒害了生态环境。农药拌种技术的应用,保护了庄稼苗,却毒害了青蛙,毒害了猫头鹰,毒害了蜥蜴……农药残留让食品不再安全,让人们的健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即便如此,家乡的父老使用农药时依然毫无节制,用农药拌种技术种出来的粮食,一部分流通到市场,一部分自己吃。

三十多年的饮鸩止渴之后,我们开始自食苦果:村子里一些水井里的水不再甘甜,变苦了,就涩了;水塘里没有鱼鳖了,河沟里没有虾蟹了,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成了散发着恶臭的地方;荒坡上野兔快要绝迹,草丛里很难再听到虫鸣,离真正的荒废不远了,离真正的荒凉不远了……

3

拜金主义的蔓延,让人怅叹不已。

农村的男青年要想娶到媳妇,需要先在县城买房子,需要先买一辆上档次的车,还得在城市开着门市,才有相亲的可能性,定婚时需要十几万的彩礼,结婚时需要十几万的花费。这些钱大部分是当父母的借来的,结婚后这些债务小夫妻是不管不问的,自然是不会分担的。

利已主义的盛行,让人唏嘘不已。

修路、架桥、建广场这样的公益事业时常会遇到一些人的阻挠,这些人挖空心思进行阻挠,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捞取一点好处,得到一些实惠。他们堂而皇之地打着维护权益的旗号,串通起来起哄,看笑话,全然忘记了公益二字怎么写。路修好了,广场建好了,农忙时节道路和广场却变成了晾晒场。谁若劝阻,招来的就是骂声一片,全然忘记了还有公德二字。

4

农村的孩子一部分跟随父母到城市上学去了,一部分到集镇上学去了,一部分被送到寄宿式的私立学校去了,乡村小学的生源不断萎缩,变得越来越瘦弱,乡村教育越来越尴尬。

乡村学校的经费越来越少,应对日常开支尚且捉襟见肘,需要改善办学条件时,只能靠上级的财政拨款。乡村教师得到的关注、认可和尊重越来越少,流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有一些村里的小学因为生源太少,只保留了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只有三名教师,真正开设的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品德、体育、音乐、和美术课只是在应对上级检查时,偶尔上那么一节课而已。学生的全面发面成了空谈,素质教育成了纸上谈兵。

这些村子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必须到外村或集镇上去就读,雨雪天气家长在接送学生时怨声载道。接送学生的家长,大部分骑着电动车或摩托三轮,安全系数非常低,潜在的安全隐患很多。

5

家乡已经听不到牛铃叮当作响,已经看到暮归的羊群被斜阳镀亮;水潭里已经没有白鹅引吭高歌,田垄中已经没有野兔东张西望;打谷场里已经听不到欢笑,大树下已经闻不到邻家的饭菜香……

家乡已经变了模样,我们的乡愁已无处安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