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专家讲得不好,还是我们的聆听能力有待提高?

「您在教育上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点上方蓝标即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  ◆

专家报告后,我这样点拨学生

唐晓武教授:浙大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导,1984年进入浙江大学首届混合班学习(现竺可桢学院),2009-2017年担任竺可桢学院副院长。唐教授还是一名高考问题专家,对浙江新高考方案的完善起到了关键作用。

唐教授的讲座怎么样啊?唐授讲座结束以后,我如是问学生。

有的说吹牛,有的说没用,有的说挺好的,有的说例子都是个例,不具代表性。多年的熏陶,我的学生学会了畅所欲言,毫无保留。这为我后续针对性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我的点评更具针对性。

在我看来,听专家讲座,听完就算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还需碰撞点评让收获最大化。否则,就是浪费了教师的专业引领。听完同学们的发言,我谈了我的收获和看法,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发言分享如下: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场讲座,每个人的收获必定不一样,收获的大小与多少,和一个人的态度、认识、需要相关。恭喜感觉好的同学,你们必定是收获最大的。对于感觉一般的同学,我有几句话要说。

吹牛。吹牛也是一种能力呀,能够吹得气神闲,吹得面不改色娓娓道来也是一种水平啊,何况,实事求是讲,唐教授的讲座还是务实的,不能把一个人谈自己的经历都视为吹牛。

没用。持这个观点的,往往认为内容和自己关系不大,或许是不参加三位一体,或许距离浙大有点距离,不过,决定人生的很多东西,并非都是看上去有用的,不能太过功利。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至理名言,你们以后会体会到。

个例。是否是个例,也是由一个人的理解决定的,看上去是个例,其实蕴含着一些共性的结论。今天的报告,再次强化了我的认识:一切都有可能,在没有成定局之前,你不知道事情会怎么发展,都需要百分百去努力。我并不认为,教授所讲是个例。

真的,任何事物,正负相生,阴阳相携,希望大家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挖掘朴素语言背后的干货,因为,看到正面的,心情愉快,良性发展;看到消极的、心情沮丧,追悔莫及。

不管怎么讲,唐教授也是国际尖端学者,与高人为伍,与智者同行,总是能够有收获的,关键是你怎么看。不是说瞧不起同学们,初步估计,在座各位要超过唐教授的可能会有,但一定不会特别多。

就我个人而言,至少接触了更多的世界名校,获取了三位一体招生的重要信息,见识了波澜不惊却让你捧腹的幽默与诙谐。我侧面了解了其他老师和家长:老师说,今天报告很精彩,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考名牌大学,名牌大学就是有不一样的世界。家长说,不一定能考上浙大,但道理相通的,听听挺好的。

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并非教授没讲好,实在是我们还没有具备聆听的能力。最近有学生表扬我:高一不觉得,现在越听越觉得,杨老师句句是金,越来越崇拜您了。难道是说,我过去讲得不好,今天才好吗?我进步的可能是有的,但最核心的,是她的认识在改变,鉴赏水平在提高。人有一个普遍的先天缺陷,容易否定别人,而缺少对自我的检讨。

会前有同学问,能不能不去听讲座的,说自己不报三位一体,我没有同意。现在大家应该清楚,我为什么不同意。首先,这是一个集体活动,要从大局出发。其次,去听了,只要你有一双聪颖的耳朵,你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就我个人,我很喜欢听讲座,听到有启发的,我就见贤思齐,向他学习;讲得一般的,我收获自信,规避今后出现同样的问题。

还有一个同学说,听过类似的讲座了,我不想去了。我在想一个问题,很多同学把听过了,当作已经变成自己已经掌握了,其实只是一种浅尝辄止,对学习是大大不利的。我师傅的课我听了好多年,但是当我想用她的语言和方式演绎出的时候,我始终找不到那种感觉,很多问题讲不透彻。用心聆听,每一次收获是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学校请唐教授来讲课,引导同学们关注三位一体,关注自主招生,其意义已经在了。现场聆听分享,有所收获和启迪,更是锦上添花。所以,今后有类似的活动,不要来问能不能请假,可不可以请假。我相信,你已经知道答案了。我们唯一要做的,提高听课的能力。

粗浅想法和大家交流,让我们一次次去经历,一次次去成长,不断超越成就卓越的自己。谢谢!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喜欢本文,可识别下列二维码向作者打赏 ▼

▼▼▼

杨春林, 杭州市优秀教师, 语文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 杭州市优秀班主任、杭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 浙江班主任网络研修团队创始人。浙大等多所高校培训讲师,国培、省培授课教师。《班主任》 《新班主任》  等媒体封面人物, 浙江 2015 年教育新闻人物,著有 《变出品牌班》等。

█ 交流/约稿/咨询请联系杨春林老师(微信号:zjjsycl)

█ 问题求助,分享感受,请在公众平台(hzycl2016)留言

█ 本公众号均为原创文,转载请务必事先沟通,谢谢!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