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绝观论•无心无物分第七》探玄
【原典】
问曰:“无心有何物?” 答曰:“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
【探玄】
《景德传灯录》记载:
问:“古人道,见色便见心。此即是色,阿那个是心?”
师曰:“这么问,莫欺山僧么?”
问:“未剖以前请师断。”
师曰:“落在什么处?”
参禅悟道,贵在生疑。如此色物之前,觅心不得,也正好一路涅槃门,直接参究下去,直探河底,别见乾坤,还是本然而已。会当下用心领悟者,省却脚力东奔西跑。恰如向别人口里讨饭吃,或在自己心中存知见、生见解,那么,反而是知见越大,心越僵化;见解越多,其心越迷乱。身边再没有一个大善知识,给予一顿当头棒喝,则万劫千生不得回头是岸了也。
但是,禅宗这棒喝交加,也不是什么人都配吃得。有人拿上千万供养去找某位禅德,请求给予一顿热棒,而不能得也。大道无价,岂能以钱衡量?具缘者,当下应机,无头无脑吃一棒,顿破无明,佛道至极遍大,普现心中矣!
愚者吃棒,反生怨恨,更堕邪见,故也轻易打不得也。下等根器者,终日跑东跑西,找一些知解宗徒,商量来商量去,都是颠倒梦想中,不如相信禅师所问:“此即是色,阿那个是心?” 从自己心中,好好悟个答案出来,才能使形形色色欺瞒不了,有个了然开明处矣!
一、问曰:“无心有何物?”
《绝观论》的无心之旨,也要再深入一步,搞明白心物之间的关系。
禅宗智慧,越悟越多,全凭自性流露,故能一言中的。比如:“说是一物即不中。” 这句话里就是锱铢分明,讲究的是离物之心,乃为无心之宗法也。意识心以为,无心而有物。那么,就把无心和有物,对立起来了 好像有物之外,另有一个无心。事实上,心物一元论,认为万象森罗都是无心之法相也。一切物均为无心。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说的无心大法,才是宇宙人生真相矣!
凡夫认为,不论有心无心,万物都常在。这就是凡夫之人的常见,乃为邪见之一。有无、有心,幻化不实,都是有为法,不免生灭而已。
圣人多能包容万物,万物皆无心,无心是谁心?无心即吾心。无心于万物,则不损害于万物,故万物安然皆如普陀,一切都是如来清净法身及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观世音圆满报身所呈现也。凡夫之人有心炽盛,多不相应,故以无心是道,令其当下契合之,最为方便、快捷,也最为殊胜光明也。
无心于物本然真,物但著心幻何存?
心物一如不二体,变中不变最为尊。
二、答曰:“无心即无物,
自心能作主者,则不被物相所迷失。从心出发,来解除物相对身心灵的束缚,是最为便捷之解脱道。佛是自在无碍佛。无心中包含无物之道。“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矣!
曹山禅师问僧:“作甚么?” 曰:“扫地。”师曰:“佛前扫?佛后扫?”曰:“前后一时扫。” 师曰:“与曹山过袈裟来。”
对此公案般若柔禅师颂曰:
“引问当机看起倒,僧对师云一时扫。
曹山索把袈裟来,智深功德禅和少。”
汾阳玿禅师颂曰:
“器量方圆识得伊,问君扫地示慈悲。
前后一时俱扫却,也是拈他第二机。”
其实,禅家不说破是善巧,说破也非真有什么破。祖师禅,绝非以斩截、扫荡、寂灭为能事、为究竟,何以故?无相须扫,实相亦须扫。有心须扫,无心亦须扫。有物须扫,无物亦须扫。有法须扫,无法亦须扫。有我须扫无我亦须扫。要扫就须彻底扫干净,斩得万丝齐断,方能神光现前。扫过之后,还须有立,也须能立。所谓:“斩头不落地,杀人却长生”,“打得念头死,方许法身活。”
三、无物即天真,
为什么无物即天真?因为无物无不物,一切尽皆天真也。一旦学会了无心之法,心中了了分明做到了无心,那么一切安然,都是最好的安排。心中无物者,本源自性天真佛是也。若如此无心是道,一切物相虽然是幻相,即此幻相就都是实相了。
新罗国大岭禅师,僧问:“ 如何是一切处清净?”师曰:“截琼枝寸寸是宝,折旃檀片片皆香。”
丹霞淳禅师颂曰:
“乾坤尽是黄金国,万有全彰尽妙身。
玉女背风无巧拙,灵苗花秀不知春。”
禅行者和修道人,须信自心自性之中真如正见本具,从来就是一信佛,即“本源自性天真佛。”
四、天真即大道。”
禅宗顿教法门的本地风光,那就是:“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景有楼台。”
只有彻见本觉心源,会得无人无我无佛天真大道,方为禅的最高境界。但从万物假,赢得万象真。大道皆在目前,不能落于偏空,然而,绝非无实修实证、直透三关之过来人所能道得出来!
能破尤须能立,能死尤须能活。以天真大道,实现心无所住,心中无相为体,无念为宗,等等无为无不为……
佛门无密地,宗门无秘法。若只靠一个有心,如何能够鉴得明白。以无心之天真大道,方可以体会一番:“向上一路,密不透风。”
无心之妙,全靠自己。放下复杂,恢复天真。心下无事,便为道人。天真者,以无妄为用,以无心为证。
天真大道,一无妙万有。妄想皆全忘,一化通万化。
禅宗顿教法门:大道无道,大法无法,大门无门,大名无名,大音无声,大巧若拙,大辩若呐…
无心者,心地无非自性戒。
无心者,心地无乱自性定。
无心者,心地无痴自性慧。
无心者,不增不减自金刚。
无心者,身去身来本三昧。
禅宗公案:既是无言童子经,为什么却有两卷?如是悟心,重返天真有望也。详情如下:
有人举:裴相国启建法会,问僧:看甚么经?曰:无言童子经。公曰:有几卷?曰:两卷。公曰:既是无言,为什么却有两卷。僧无对。
师(龟山和尚)代曰:若论无言,非唯两卷。(《五灯会元》卷十,《卐续藏》第80册,第172页上。)
苏树华先生参禅悟道有悟,故曰:灵山法会,俨然未散。法音遍满,尽是虚声。虚声遍满,无非妙音。道人发言,句句空声。达者落墨,笔笔无迹。释迦无形,祖师希声。释迦未说一字,长舌遍满大千。祖师不立文字,大笔写满宇宙。言外无默,言即是默。色外无空,色即是空。大音遍满,未曾说着一字,大相普及,未曾触着一物,故云“若论无言,非唯两卷。”
延寿慧禅师偈语云:
“老将交罗事一期,于中得失少人知。
钦山若棒无言说,若更非言更是非。”
吾亦有吟:
不是天真活不得,法身自在枉烦心。
稍微用力即乖体,商量皆悉藏杂尘……
修其不修,悟其不悟,方为道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