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南阳的不解之缘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屈氏子孙有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掌管着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在《离骚》中说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所说的“伯庸”不是其父辈,而是指屈姓的始祖。历史学者普遍认为,丹淅地区关于楚国昭、屈、景三姓的记载,大量楚国贵族墓葬的发现,西峡县境内屈姓自然村的普遍存在,表明了屈原的祖籍地和出生地都与南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阳是屈原的重要创作之地。
公元前304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流浪于汉北(汉江以北,今南阳市淅川、西峡、内乡一带),并在此写下了《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女夸佳丽兮,片半独处此异域。”从诗中可以看出,屈原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虽然美景如故,但是他心中却有着进入外乡的感觉。
公元前312年,秦国张仪欺诈楚怀王,许割地六百里,楚怀王信以为真,与齐国绝交。张仪却说,他答应给楚国的只是六里土地,楚怀王怒火冲天,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韩、魏联军与10余万楚军在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作战,楚军被斩首八万,楚将屈匄等七十余名将领被俘。丹阳大战之后,屈原来到丹阳,写下了《国殇》。该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们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表现了屈原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情怀。
南阳有很多关于屈原的历史遗迹。
西峡县有一座山,名曰霄山,山下有一岗,名叫屈原岗,“三闾大夫扣马谏怀王”之事就发生在这里。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听信谗言,出兵伐秦道经此岗,屈原在此力谏其不要孤军伐秦,楚怀王不听忠谏,结果损兵折将。公元前296年,楚怀王被囚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后人为纪念屈原,就把屈原拦马车劝阻楚怀王的山岗,命名为“屈原岗”,这是全国唯一使用屈原名字命名的地方。后人把屈原劝谏楚怀王未果,无奈回车返楚的地方叫“回车”(即现在的西峡县回车镇)。
屈原岗上有一庙,名叫屈原庙。据《后汉书·延笃传》记载:“(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延笃,字叔坚,南阳人,卒于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后汉书·延笃传》关于南阳屈原庙的记载,是已知见于正史的最早的关于屈原庙的记录,说明最迟在东汉,南阳已建立了屈原庙。
作者影像:
作者简介:
郭成志,男,生于1977年,河南省镇平县人,任教于镇平县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抚梦而歌》《长满青苔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