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遥远的救世主》之弱势文化
《遥远的救世主》两个字形容——好书,再给两个字——过瘾。难得这几年遇到的读着能说过瘾的小说,读完有如洗了热水澡一般——畅快又舒服。
《遥远的救世主》的小说架构设置的非常特别,整个故事的呈现和观点阐释进行了分层呈现,读完以后,才发觉,这种设置非常巧妙。
书的前半本,主人公丁元英,已经多次或有意或无意的,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宗教、甚至对于人性有过观点陈述。但因为没有具体故事作为观点论据,使得其观点极为高深。而小说后半,当格律诗公司的故事,算盘呈现给我们以上帝视角时,丁元英对于很多问题,已经无需再具体释明,读者亦可以读出各自对于传统文化、宗教、人性等自己的理解了。
所以说,《遥远的救世主》有点像《红楼梦》,先写诗以总纲形式暗示人物命运,再细致写每个人的故事。
因为《遥远的救世主》涉及的题目非常多,虽然篇幅不长,但视角众多,一篇读后感肯定写不过瘾,所以,我也分开写吧。
既然丁元英,开篇就提传统文化、弱势文化,那我就也先写它吧。
《遥远的救世主》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贫与富层层分明的上到大集团公司的总裁韩楚风,下到贫困县的贫困村的农民的社会现实形态。这两个层级中间,又有一众人等。
故事里,以丁元英和芮小丹为主角,主要围绕格律诗公司的产生与发展的脉络,把各个层级的人物的格局、思维、认知等等显示出来,让人在一个故事里,去感悟多个层级的人性。
这本书有几个在我看来不能成立的逻辑。第一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是弱势文化还是强势文化?丁元英口中的强势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
我想,我的初读之感,一定在某些地方存在不足不成熟,并且很多东西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说说我目前的想法吧。
丁元英多次表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是弱势文化,他解释为是救主的文化是皇恩浩荡的文化。因为这种救主的文化是弱势文化,所以它无法承载强势的政治与经济。弱势文化是远离客观规律的文化。
我不这样认为,中国确实落后过,但落后不等于穷,落后是软!
清末清政府确实软、好欺负,但清政府不是因为穷而怕事,是它软而怕事。洋人通过鸦片战争从中国弄走了大量的白银,之后各种割地赔款不胜枚举,所以中国不是穷,只是清政府软。
民国时候中国也不是穷,哪怕是军阀割据、哪怕是被日本侵略,中国也没有亡,中国的生机就在于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穷过,打仗这么烧钱的事,民国时候几乎没消停,中国如果穷,哪里来的钱?
也许丁元英说的穷,是老百姓穷。但说真的,即使国家再乱,也依然有富人。《京华烟云》里姚木兰一家子人逃难,他们依然还是富人,他们北京还有宅子,手里还有金条。《穆斯林的葬礼》里的韩子奇逃难英国依然是满箱子的古董,家里老婆孩子依然有独门独院的房子住,依然有古董店,依然有伙计。
丁元英其实非常关注贫富差距问题,他认为只有强势文化,提高强者的道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其实,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贫富。
《遥远的救世主》总有一个隐身的主题时不时出现,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丁元英既然总是站在天道上想问题,他就该知道,贫富差距是一种客观规律,天道的道理就在于,这种客观规律是因为只要是人组成的社会基于人性一定会出现贫富差异。但贫富差异并不代表这会成为问题。而一旦成为问题,问题的关键点一定不在于贫富本身。
文明社会的意义,在于拉高贫穷的红线,以社会保障的方式包容贫穷,让贫穷的人也能够吃好穿好住好,拥有翻身的机会,让人体面。
但显然丁元英反对这种设置,因为他认为这是皇恩浩荡的文化。他想让穷人改变思想靠自己实现富裕,这是对的,但这也并不会消灭贫穷,站在天道上看,贫穷一定会存在,因为贫穷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
存在贫穷的人,是任何国家都有的问题。不单单是中国。
贫富是相对的,因为人与人的追求本就不同,人与人的思维、位置、格局、机会、认知都不相同,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经济差异这很正常,过分关注贫富差异,这是金钱至上理念,这是病态的。
贫与富因为个体的认知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你觉得我穷,但我可能觉得很好。
就像正天集团的韩楚风,他因为丁元英的私募基金一下子挣了几百万德国马克,当时可是1996年,韩楚风一下子就经济自由了,但他依然有苦恼,他依然希望自己成为正天集团总裁。所以说,我们认为韩楚风这么有钱了,真幸福,但其实他依然有苦恼。
人就是这样,无论有钱没钱,都有苦恼,不过就是,没钱的人大多苦恼皆可以推给“没钱”二字。
由此而论,既然贫富差异一定会存在,这本就是规律使然天道使然,则中国之穷就不能说是老百姓穷。则说的是国穷。
国穷,我还是不认可。清末也好,民国也好,中国作为西方列强的资源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有独立政府的资源国,所以当时中国是列强的提款机,当时的中国一直再被抽血。所以,何来中国穷?只能说弱!
弱就是落后!这我同意。接着说——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中国必须实现资本的积累,我们被别人抽血太久了,自己急需要休养生息需要生血恢复血液循环。
中国的资本积累靠的就是有如丁元英安排下的农户般不要命的干劲。就是比的不拿自己当人,比的就是一个不要命。我们不靠侵略不靠掠夺不靠从别人的土地上拿一分一毫,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啃,到今天,我们已经脱贫,我们靠自己完成了资本积累,这能叫弱势文化吗?
因此,我对于丁元英定义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弱势文化这一点,就不认同!我恰恰认为中国的文化非常强势,且符合客观规律。
丁元英一直再说规律,说天道,虽未明说却处处再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么他就该知道,中国之强,在于中国之长存。
任何文化,抛开生存说,没有任何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表面看是弱,比如说老话讲“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能活着,挨饿受穷挨打都能受着,像《扶桑》里写的那样卑微甚至卑贱,这传统文化喂出来的人喂出来的国家,看着还真是弱,还真是落后,但丁元英错了!
既然说天道,就不能只看一时,就要看的全一些。中国的弱,是看起来的弱,不是真的弱,因为中国能够屹立不倒几千年,这就是强!这种强从哪里看呢?
中国的文化之强,再于其是集体文化,核心价值是生存,然后才是富裕。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国全部断代。只有中国,民族与文明绵延至今。
中国的文化之强,再于其看到了事物规律中最本质最核心之处——生存,没有生存,没有一切。
正因为堪破了规律之核心,才会诞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学问。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就是一个规律二字。刍狗就是祭祀之用的草做的祭祀用品。在天地眼中,一切都如草做,祭祀一过,一把火没了,什么意思——就是无用的意思,在天地眼里,一切无用!
所以,天地没有怜悯,规律没有怜悯。人如何在这风霜雨雪中活下来?既然天地不怜悯人,人唯有自己管自己,但一个人的力量断不能对抗这强大的大自然,所以一个绵延几千年不死的民族与国家,她的核心文化一定是生存的文化,而她生存的敌人不会是自己的同类,她生存的敌人是这没有怜悯之心的大自然!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弱者文化。
再说,也许丁元英说的弱者文化是针对于个人。是个人在求皇恩浩荡。这个说得过去,但我还是不完全同意。
个人本身就是弱者,对于大自然,任何人都是弱者。那么中国之文化与国外任何文化,则没有分别。所以还是得不出中国文化是弱者文化这个结论,反而可以得出所有文化都是弱者文化的结论。
丁元英是小说里1996年,那个时代的人,他对于改革开放以后,看到了时代巨变,看到了穷与富的差异以后,对于这条路到底对不对,生出各种疑问,这是可以理解的。
丁元英的视角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明确。
如果站在国之立场,中国从未亡,从未真正失败,则中国无所谓强弱,从国家层面来说,强弱都是表象,就像太极,有阴有阳,有势的强弱,无论强弱这很正常。比如说日本,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那是起飞的不要不要的,后来也衰落了。跟别的国家比还是富裕,但和自己比,那也是弱了。
如果是站在个人角度,中国必须实现资本积累,个体的富裕,需要国家强大做依撑,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国家富裕,还要有过硬的军事实力,不然个体财富无法得到保护。所以个体富裕一定需要时间。
所以说,无论从国家立场,还是从个人立场,贫与富,强与弱,都本就在规律之内,在天道之内,在我看来这跟文化属性无关。
所以说,我充分尊重丁元英面对时代巨变产生的个人思考,也理解他的质疑,但对于他对于弱势文化的定义,我不认同。
规律面前,天道面前,没有强弱。
无论何种文化,强也好,弱也好,一定有贫穷,一定有期待救主的人,一定有期待皇恩浩荡的人,这不是文化导致,而是人性本就复杂多样。
强势文化,丁元英没有具体解释,但也有一些可论之处,再开篇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