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单:比《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更悲伤的故事

一直对宝岛台湾颇有好感,那里不仅有旖旎的自然风光,还有至今都沿袭得相当完好的传统风俗。之前曾经看过的几部影片,包括反映禅鼓的《战·鼓》,反映龙太子的《阵头》,反映堂口生存的《艋胛》等等,都是将故事付诸于最传统的生活真相之中,给公众带来耳目一新又久久难忘的观感。

而今由黄朝亮执导的《寒单》,似乎在同类型电影中,又迈进了许多步,不仅有对民俗的展示,更是借助片中的"炸寒单",将一个令人愁肠百结的人间故事进行了细腻的呈现,让人惊觉,原来在台东的秀丽风景之下,还有如此艰难的民生,和近乎崩溃的人生,他于世间挣扎求生,带着无奈与期许一路狂奔。穿透风物的内核,我们能够发现,《寒单》其实是一个比《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更令人悲伤的故事。

有必要简单普及一下片中的"寒单",其实与地名"邯郸"相通,根据考证供奉"寒单爷"的习俗大约始于商周时期,这个"寒单爷"被指为武财神赵公明,而"炸寒单"的方式更是相当"触目惊心",被选中的青年要赤裸上身,被下面抛上来的鞭炮烟花轮番"轰炸",或为祈福,或为赎罪,或为虔诚奉献等等,虽然常常会遍体鳞伤,但他们也颇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勇敢与豪迈。

由此,这部《寒单》从视听语言上看,还是很新奇和震撼的,毕竟,漫天的火焰与炸响,与人的肌肤相碰撞,带来的是痛楚之中的血与火的考验。片中的两位青年,正昆和阿义,虽然各自家境都颇艰辛,但一个是爱读书的学霸,一个是街头的混混,为了同一个喜爱的女孩萱萱,却同时走上了漫漫的不归路:一粒火种,毁了三个家庭,心爱的女孩被突燃的鞭炮堆给炸死,剩下两个孤独的男生,苟延残喘。而故事,却是从这个时候,刚刚开始。

萱萱的死,是一道分水岭,不仅仅是萱萱从此阴阳两隔,也让正昆与阿义,走上了各自的不归路。

为了救萱萱,刚刚被炸完的"寒单"阿义,又在奋力的扑救中,变得右手残疾,双耳失聪。而那场至刚至烈的"炸寒单",宛如一曲绚丽至极的挽歌,伴随着阿义的人生急转直下,颓废、嗜毒,为了毒资不顾一切,成为了一个废人。

而当时放火要炸阿义的正昆,并未料到会让自己心爱的女孩由此丧生,从此意志消沉,放弃了学业,子承母业沿街收破烂,也渐渐开始救赎深陷泥淖的阿义,两个曾经水火不容,又有着深仇大恨的男人,开始慢慢和解,甚至在与恶势力的交战中,成为了生死兄弟。

人的情感,就是这么奇怪,根本想不清因什么、为什么,却渐渐的,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事实上,影片有着完备的交代,这个转折,唯有亲睹才能了解。

同时,作为当年事件的始作俑者正昆,也始终没有放过自己,他一次又一次的去扮"寒单",接受灼烧痛楚的洗礼。在这里,扮"寒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的存在,更是成为了用来忏悔与赎罪的介质。如果说当年阿义去"炸寒单"是要逞匹夫之勇,那么后来正昆去"炸寒单",则是因为内心的那份愧疚,无处排解,他想以此,来推倒内心山呼海啸的执念。

这也正是《寒单》不同于既往同类型题材影片的地方,在影片中,"炸寒单"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内容,不仅仅是一种表象,更是让我们从漫天璀璨中,得以窥见两个青年内心的韧性与温度,这样一个经过了五年的时间所打磨出来的剧本,确实将可看性与思想性,都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剧情跌宕起伏,观者的心情也随之辗转腾挪。

虽然去"炸寒单",无异于求伤求死般的决绝,但影片的求生欲,却是相当明显,破败的茅屋,困窘的生活,艰难的时局,无望的未来,都不曾磨灭阿义与正昆努力生存下去的勇气。

但对于战台烽而言,在欣赏这部影片的时候,更是感受到了一种无助的苍凉,那是"无以为家"的飘忽不定。毕竟,影片中的"寒单"就是源自于"邯郸",也或许在如今的台东,就生活着许多从邯郸漂流而去的游子,祭祀"寒单爷",去"炸寒单",甚至在当今的邯郸,都再无这一习俗,而在海峡对岸能够得以保存至今,更是寄托了远望的同胞们的思乡之情。

《寒单》这部影片,能够在内陆公映,无异于一次民俗的回归,一次乡愁的排解,从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下已经失却良久的血性,并从火光冲天、心潮澎湃的形式中,从雄浑而悲壮的仪式感中,触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之处。虽然同为台湾电影,但《寒单》无疑比票房已经接近十亿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更值得一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