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附:茯神、赤茯苓、茯苓皮〕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 茯菟、茯灵、白茯苓、雪苓、伏苓、伏菟、云苓、松署、松苓。
〔来 源〕 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植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菌核。
〔成 分〕 菌核含茯苓酸、层孔酸、去氢层孔酸、16-α-羟基层孔酸、松林酸、去氢茯苓新酸等,均为三萜类化合物。含多量的β-茯苓聚糖,约占干品的93%,水解后98%变为葡萄糖。尚含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呤、组胺酸、蛋白质、甲壳质、卵磷脂、脂肪、酶、葡萄糖、果糖等。并含微量元素:二氧化硅、钾、镁、铁、钠、钙、硫、锰等。
据报导,茯苓糖的结构为β-(1—6)吡喃葡甙的支链,当支链切断变为单纯的β-(1—3)葡聚糖(即茯苓多糖),对肉瘤180抑制作用率达98.88%。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渗湿利水:茯苓有利尿渗湿作用。《神农本草经》首先指出能“利小便”。《名医别录》: “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 水肿淋结”。 《伤寒明理论》: “渗水暖脾”。 《珍珠囊》: “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
2.滋养健脾:茯苓有健脾开胃及滋养强壮作用。 《药性论》:“开胃止呕逆……”。《日华子本草》: “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3.宁心安神:茯苓有宁心安神作用,多用于心悸不宁,失眠多梦等。 《神农本草经》: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 《药性论》指出“善安心神”。 《药征》: “主心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二、近代研究
1.利尿作用:茯苓浸出液腹腔注射,对正常兔有利尿作用,其作用不如木通和猪苓。有效成分不完全是所含的钾,而与其他成分有关〔1~6〕。
2.抑菌作用:茯苓乙醇提取物在体外有杀死钩端螺旋体的作用,水煎剂无效〔7〕。
3.镇静作用:茯苓煎剂有镇静作用,其作用比茯神稍逊〔8〕。
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9〕。对大白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 并能降低胃酸〔10〕。
5.对心脏的影响:茯苓浸剂及酊剂有抑制离体蛙心的作用〔11〕。
6.降糖作用:茯苓有降低血糖作用〔12〕。
7.抗癌作用:茯苓所含的糖分解为茯苓多糖后有抗癌作用,临床有用于食道癌等的治疗处方者〔13〕。
〔性 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膀胱经。
〔功 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主 治〕脾虚水肿,食少便溏,小便不利,痰饮咳嗽,呕哕,泄泻,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健忘;遗精,淋浊,带下等。
〔临床应用〕
1.诸湿肿满:指各种原因所致的水肿及腹水等,虚证及实证皆可选用。如营养不良性水肿、妊娠水肿、心性水肿、慢性肾炎所致水肿、粘液性水肿等。 如证偏阳虚有寒者,常配伍桂枝、肉桂、附片、干姜等温阳化水药,方例《五苓散》、 《四苓散》、《实脾饮》等。一般可配伍防己、白术、黄芪等,方例《茯苓汤》、 《防己茯苓汤》。
2.痰饮内停:证见咳嗽痰多, 呼吸不利,或喘促;胸胁支满,目眩者。类似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喘咳等, 常配伍陈皮、半夏、枳壳、甘草等,方例《二陈汤》。心悸、胸满, 目眩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此外,痰饮在胃, 脘部胀满,有振水声,呕吐清涎,目眩,心悸者, 常配伍半夏、枳壳、厚朴、白术等,方例《小半夏加茯苓汤》
3.呕吐腹泻:脾胃虚弱,或感受湿邪所致的呕吐腹泻。类似于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溃疡病等。一般呕吐腹泻者,可配伍泽泻、猪苓、苍术、厚朴等,方例《胃苓汤》、《茯茯汤》。呕吐可用《茯苓泽泻汤》、《茯苓饮》。
4.心脾两虚:证见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证,类似于神经衰弱及一般体弱而见上证者,常配伍人参、黄芪、白术、当归、枣仁等补气血安心神药,方例《归脾汤》 (方见人参)、 《茯苓散》。
5.淋浊带下:淋指小便时淋涩作痛的症状,类似于尿道炎、膀胱炎等,浊指男子尿道流出粘液或小便混浊等症,类似于前列腺炎、滑精、神经官能症所致的遗精等。古方有单用治疗上证者, 方例《威喜丸》。此外,常用治妇女带下清稀者,单用有效,常配伍熟地、诃子、乌贼骨、菟丝子、牛角腮等固肾收涩药。 方例《茯苓丸》、 《茯苓散》。
6.噎膈证:指咽部有哽塞感,并有进行性吞咽困难之症,类似于食道癌。常配伍厚朴、苏叶、桔梗、橘红、半夏、碯砂、昆布等药用。方例《食道癌方》。
〔用 量〕10~30克,丸散酌减。
〔用 法〕除去泥土后生用。
〔禁 忌〕津液亏乏者不用,滑精者多配伍收涩药用。
〔附一:茯神〕
〔别 名〕伏神。
〔来 源〕为白茯苓中心穿有细松心(因茯苓菌核抱松木而生长)的白色部分。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历代皆认为茯神有宁心安神及利水作用。 《名医别录》: “疗风眩惊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 《药性论》: “主惊癇,安神定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小便不利”。 《本草再新》: “治心虚气短,健脾利湿”。
二、近代研究
动物试验证明有镇静作用,其作用比茯苓强。
〔性 味〕甘、平。
〔功 效〕宁心安神。
〔主 治〕心悸,失眠,多梦等。
〔临床应用〕茯神主要用治气血虚弱及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梦等证。常配伍人参、黄芪、 酸枣仁等。方例《朱雀丸》、 《茯神散》、 《茯神丸》、 《茯神汤》。
〔用 量〕 10~15克,丸散酌减。
〔用 法〕生用。
〔禁 忌〕实证忌用。
〔附二:赤茯苓〕
赤茯苓为茯苓生长较差者,切开后菌核色暗红,故称赤茯苓。功效与茯苓类似,但作用较弱。一般不入补益剂中用,多用于泻热利湿方中。
〔附三:茯苓皮〕
本品为茯苓的棕色外皮, 功专利水消肿。多用于水肿实证所见之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喘促,小便不利等。常配伍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等药用。方例《五皮饮》。每日6~15克。
〔附 方〕
1.五苓散(《伤寒论》):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2.四苓散:即上方去桂枝。
3.实脾饮(《济生方》): 茯苓、厚朴、白术、附片、木瓜、木香、草果、大腹子、干姜、甘草。
4.茯苓汤(《不知医必要》):茯苓、白术、生姜汁。
5.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防己、茯苓、黄芪、桂枝、甘草。
6.二陈汤(《和剂局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8.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半夏、生姜、茯苓。
9.胃苓汤(《丹溪心法》):苍术、陈皮、厚朴、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甘草。
10.茯苓汤(《原病式》):茯苓、白术。
11.茯苓泽泻汤(《金匮要略》):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甘草、生姜。
12.茯苓饮(《外台秘要》):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甘草。
13.茯苓散(《证治准绳》):茯苓、生地黄、远志、白薇、龙齿、防风、人参、独活(一方中有荆芥、甘草)。
14.威喜丸(《和剂局方》):茯苓、黄蜡。
15.茯苓丸(《证治准绳》):赤茯苓、白茯苓。
16.茯苓散(《证治准绳》):白茯苓、木香、熟地黄、诃黎勒皮、柏子仁、青皮、杜仲、石菖蒲、乌贼骨、五加皮、艾叶、牛角腮、秦艽、赤石脂、菟丝子、当归。
17.食道癌方(验方):茯苓、 厚朴、苏叶、枳壳、代赭石、橄榄、硼砂、橘红、清半夏、生姜、海藻、昆布、白矾、碯砂。
18.朱雀丸(《百一选方》): 茯神、沉香。
19.茯神散(《证治准绳》):茯神、人参、龙齿、独活、酸枣仁、防风、远志、桂心、细辛、白术、干姜、甘草。
20.茯神丸(《杨氏家藏方》):人参、黄芪、茯神、干熟地黄、 当归、 枣仁、朱砂。
21.茯神汤(《圣济总录》):茯神、人参、枣仁。
22.五皮饮(《中藏经》):茯苓皮、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