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建瓯最霸气的现代建筑三大奥秘(下)

建瓯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赖少波

导  语

合福高铁建瓯西站主站房,是由北京一家具有甲级资质的设计机构规划设计,该项设计充分汲取了国际上先进、成熟的设计理念,站区各项交通设施布局科学合理,成功构建了以人为本、换乘便捷、运作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达到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完美结合。本文试图特别对高铁主站房隐藏与蕴含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元素,作一个深层次的揭秘与解读。

九易其稿

合福高铁建瓯西站主站房的设计方案,经历了“九易其稿”的磨炼,最终充分采纳了建瓯当地文化界人士的建议,秉持“似是而非低调内敛式”的设计理念将建瓯厚重的闽源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细细品味,高铁主站房至少蕴含和隐藏着三大闽源文化元素。

隐藏奥秘三:斗拱篇
国宝大殿上的尊贵符号 

屋顶下方四个巨大的斗状的设计,这叫“斗拱”。斗拱是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房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其功用在于承受上而突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除此之外,斗拱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就是抗震,斗拱是力传递的中介,它把屋檐的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平衡稳定的作用,保证了整个屋子的刚度协调,当剧烈摇晃时,采用榫卯结合的这些框架会“松动”但却不会“散架”,这样就消耗了地震传来的能量,从而起到抗震的作用。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高超奇妙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瓯东郊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其主殿圣帝殿,既保留着中原地区名刹古寺建筑大梁大柱的特点,又具有适应闽北山区雨水多、气候湿润,需强调采光通风和排泻雨水功能的地方特征。圣帝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外檐屋面泻水急促,倾斜坡度约60度,四侧翼角高翘,显得巍峨挺拔又丰采多姿。这座主殿,以其精湛的工艺,巧妙地解决了通风、采光、排水、抗震等四大建筑难题,造就了“地震不跨,风吹不倒,雨打不漏”的国宝级古建神话。

东岳庙的主殿圣帝殿,之所以能跻身国宝,其中最大一个原因与看点,便是缘于殿上的那些造型大器、千变万化、华丽精奢的“斗拱”。2010年,上海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就是提炼于“斗拱”——这一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凝聚力和抗击力,不仅可以托起千钧重量,而且还可以化解千钧震撼。你想想,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不就是依靠一种超常的凝聚力和抗击力,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吗?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和标志性的意象。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特殊的意义。同时,它是真正源自中国的!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高铁西站主站房的斗拱符号,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更是建瓯这座古城的!

总而言之,合福高铁建瓯西站主站房的设计融入了建瓯门道、屋顶、斗拱三大闽源文化元素,暗寓了这里是“闽之源·古建州”,“闽国古都,八闽首府”的所在地!

延伸阅读:东岳庙的五大看点

看点一.历代建筑,汇集一身

东岳庙建筑群,古朴宏大、工艺精巧,保存着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筑风格,其规模、形制以及文物价值,都堪称全省仅有。对研究我国的古代建筑和现代仿古建筑,均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借鉴意义。

尤其是东岳行宫的主殿——圣帝殿,既保留着,中原地区寺庙建筑大梁大柱的特点,又具有适应闽北山区雨水多、气候湿润,需强调采光通风和排泻雨水功能的地方特征。圣帝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外檐屋面泻水急促,倾斜坡度约60度,四侧翼角高翘,显得巍峨挺拔又丰采多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主殿,以其精湛的工艺,巧妙地解决了通风、采光、排水三大建筑难题,造就了“地震不跨,风吹不倒,雨打不漏”的国宝级古建神话。

看点二.白鹤宝地,杨荣辅政

东岳行宫座落的山峦,叫白鹤山,那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啊。说起这白鹤山,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传说许多年前,有人看见建安城东有异气升起,认为这地下可能埋有宝物,于是请来工匠开挖。奇怪的是工人从早晨开挖,到了傍晚停工后,挖开的地,又慢慢合拢了起来,而且人们还看见有白鹤从地里飞出来,在山上飞翔,于是就把这座山叫作白鹤山。建瓯旧志也有记载:“朝凿暮合,有鹤翔于其上。故而得名白鹤山”;《寰宇记》也有记载:“东晋时,有二白鹤翔其上,因而得名。”由此看来,白鹤山的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

白鹤山,是芝城百姓公认的风水宝地,奇怪的是却没人敢在这里动土。但也有一个例外,明朝著名的“三杨辅政”的人物之一,杨荣的祖父杨达卿的墓,就葬在这白鹤山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杨达卿,建宁府建安县梅岐里龙津乡人(今建瓯市房道镇人),家境富裕、乐善好施,对乡里穷困人家经常给予救济。有一年,乡里发生大饥荒,达卿原想开仓救济,又怕招惹是非,便以募民植树的名义,说凡在他家的大富山上种一株树,就给一斗米作为报酬。村民闻讯,纷纷前来植树领酬。达卿既不问有无种树,也不问种树多少,凭其自报的数目发放米粮。百姓感其恩德,也都尽力。十几年后,树木繁茂,形成大林。达卿告诫子孙,只许建学开庙,或是人穷无家可居,人死无棺埋葬,才可砍用,世世勿违。因此山上树林得以保护数百年,至今形成闻名于世的“万木林”。

杨达卿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去世,享年75岁。东岳庙道长感其一生善举,也感谢其为修复东岳庙捐赠大量木材,因而打破常规,把白鹤山上的一块风水宝地,送给杨达卿作为墓地。当时就有人预言,说这块墓地三代必出大人物,果然不出三代,杨达卿的孙子杨荣就成了明朝的宰辅,权倾朝野。

看点三.百龄楠木,进京成材

据说,在东岳庙前曾有一片楠木林,是闽北罕见的风水林,它集中植于庙前的围墙内外及殿宇两侧。因其种植距离较为稀疏,一棵棵树身又大又高又直,苍劲挺拔,口径基本相同,两人合抱,高约20米。曾以其树种之贵重,林象之美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扬名全省。建瓯城里如今60岁以上的人,大多见过这片风景林。

令人惋惜的是,后来那些楠木被一次砍光运往北京,修建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据说,当时东安伐木场派出50多人,驻扎在东岳庙,边砍边裁边锯,整整花了10多天时间,才将那片楠木林砍下,木材全部用手工锯成厚10厘米,长3米,宽约90厘米左右的木料。裁好的木料,共有420立方米,其中另有樟木100立方米。

看点四.人性传说,岳帝娶后

庙宇的森严与神圣更是让众多信徒与游客充满敬畏。然而关于东岳大帝,在建瓯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充满人性的传说。相传,早年建瓯东岳庙里并没有娘娘。某次岳帝出巡时,有一位建瓯城西门外的小村庄大洲村的姑娘进城看热闹,见岳帝神像威严俊朗,不禁脱口赞美了一声,谁知姑娘回家后即突然离世。人们都说她是被岳帝娶走了,于是就在东岳庙的后殿增塑了一位“淑明皇后”。从那时起,每年岳帝出巡,都要抬出西门外到大洲村转一圈,说是去拜见岳父母,正所谓泰山拜泰山。此后,很自然地,岳帝爷又喜添了“大太子”、“二太子”。这是建瓯民间的传说,不知其他地方的东岳大帝,是否也有这样的艳遇。

看点五.《福建日报》,发祥于此

1949年7月28日,东岳庙迎来了任何一个庙会都无法比拟的、史无前例的重要日子。究竟什么事?这得从这年的4月说起。

这一年的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23日,南京解放。毛泽东、中央军委电示第三野战军入闽,任命张鼎丞为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组建福建省委、省政府机关。张鼎丞请华东局宣传部帮助配备福建日报社领导班子。在华东局宣传部部长舒彤领导下,很快确定杨西光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福建日报社社长,选调从老解放区南下的新闻工作者和一批来自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新闻系的青年学生30多人,组成福建日报社基本队伍。这支队伍的第一梯队随军挺进福建,于7月28日进驻建瓯东岳庙。

报社同志在艰苦的环境里,克服各种困难,为办好《福建日报》创刊号而紧张地忙碌起来。8月21日,报社全体人员从建瓯东岳庙出发直奔福州;25日,第一张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由此,东岳庙成为《福建日报》的发祥地和创刊地。

闽源快讯

  • 6月11日,南平自然资源局、瓯宁街道西池社区、莲花社区等党员干部65人走进黄华山、走进纪念馆参观学习,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6月8日,建瓯市消防救援大队在建瓯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举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参观见学活动。中共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南平市委党校客座教授赖少波,市消防救援大队指战员、政府专职消防员和消防文员、市消防救援大队党建联创联建单位党员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

  • 6月8日,建瓯市消防救援大队邀请中共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南平市委党校客座教授赖少波来队主讲党史学习教育公开课,市消防救援大队指战员和大队党建联创联建单位党员代表聆听了讲座。赖少波主任以《建瓯党史的十个闪光点》为题,将建瓯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史提炼浓缩成10个闪光点,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精辟讲述。

  • 6月8日,瓯宁街道、福宁社区、建瓯消防救援大队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一起走进黄华山、走进纪念馆,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感悟思想伟力、从中汲取力量,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以优异成绩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 6月7日上午,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在行政中心三楼会议室,召开2021年度阶段性工作小结暨下阶段重点任务部署会。本次会议,研究室喜增'两将': 一位是来自瓯宁街道的陈旺信,到任研究室副主任;一位是研究室副主任科员陈小华,下派小松镇期满返岗。

  • 6月5日,平潭行政审批局机关党委党史学习教育走进建瓯、走进黄华山纪念馆。

  • 6月5日晚,南平电视台(一套)《南平新闻》之后,播出《闽北党史故事》第三集《中共闽北临委》。其中,中共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赖少波和刘葆彝外孙女沙无泞接受采访出镜解说。

  • 5月23日下午,第22场 '坐谈建州”抖音直播走进金瓯湾-建瓯历史文化专场成功举办。直播内容精彩纷呈,闽源文化研究中心部分研究员、金瓯湾房产管理层、置业业主等现场观摩,直播获得各方普遍好评。

  • 5月22日,在小松镇穆敦村的建瓯市板鸭生产龙头企业'润芝食品有限公司',中共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建瓯食典》主编赖少波,接受了央视17套'农业农村频道'摄制组的采访。赖少波主任绘声绘色地精辟讲述了建瓯板鸭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短短一席话,便将建瓯独特的板鸭文化,鲜活地呈现了出来。

  • 5月20日下午,《建瓯年鉴2021暨2011一2013卷》总编室召开总纂推进会。总编室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总编室赖少波主编主持。会议强调,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要倒计时安排好年鉴编纂的时间节点:要求5月底基本完成总纂,送印刷厂排印,错开下半年印刷厂的繁忙季;同时,提前做好与出版社的衔接,确保在9月完成三审,10月定稿开印,力争11月完成印刷装订成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