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吴宜玥:困之勉行:E校食品工程专业的学习方法体验

一、“缺方法”的类型

其实很多时候在学习上遇到瓶颈时,是意识不到自己是“缺方法”的。经常还是会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足或是动机不强。印象中“缺方法”的时候,其实就是自己一直埋头苦想的一个问题,向其他同学或者老师请教以后就会茅塞顿开,少走不少弯路。

有过“并不想好好学”的问题。当我有动机太弱不想好好学的情况时,有可能是对相关的学习内容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去学。也有可能是在刚一接触这项挑战时,就预判其对我自身来讲难度太大,所以我想要逃避。在本科期间的课程里,线性代数是我特别无能为力的一门课。在上课的时候就觉得怎么努力听都听不懂,所以到学期结束快要考试的时候就非常不想复习。因此每天我就让室友拉着我去图书馆,这样就可以和她一起复习。遇到不会的问题也可以和室友一起讨论。虽然最后期末考试的成绩确实差强人意,但我明白是我自身能力的局限以后也就释然了。

有过“不知道需要学习”的问题。我一直对计算机不是特别感冒,也觉得这是兴趣使然不愿意学就可以不用去好好学。但在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了一个的必备通用能力,不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无法适应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所以进入大学之后还是会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也去报考了计算机水平考试督促自己学习。当不知道需要去学什么的时候,一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咨询师兄师姐或是老师这样的过来人,来了解作为本科生我们需要具备的通用技能。

有过“遇到下马威就放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就放弃的经历是有过的。当遇到自己不擅长的科目时,就很容易受到打击。频繁地受挫就会使我产生自我怀疑,既然学不好那就不要学了。就像我本科是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我深知自己可以获得成绩是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的,而且在努力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时候人都很痛苦。于是我就在硕士阶段转了专业。转专业之后发现,其实每个专业中都会有自己不能胜任的部分,到最后坚持不轻易放弃才是最重要的。

有过“遭遇瓶颈期而放弃”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做事善始不善终。当发现一段时间的坚持没有成效的时候,不会选择再坚持一下而是会选择果断放弃。其结果就是尝试过很多事情,但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现在发现,在这种犹豫不定的时候,往往不能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应该再多去咨询一下家人和朋友的看法,让别人从其他角度给你提提建议,其实或许就能找到再坚持一下的理由了。

有过“结果考核失败”的问题。每次考试的时候,当你的复习重点没有与老师的考查内容吻合时,就会出现“结果考核失败”的问题。所以大家才会在考试前希望老师可以划一下重点,这样不至于使错了力。但其实我们也应该清楚一场考试中,我们能抓到的重点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正能取得好的结果的同学更大的精力不是花在押题上,而是花在认真地复小小的知识点上。努力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不努力就一定没有。

有过“高耗低效”的问题。其实也自己在避免更深层次地学习而只是在低水平程度重复时,就会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记忆时的“高耗低效”时当我并没有理解某一个知识点就开始背诵时,其实只是在背诵一些句子,很容易就会忘记。理解时的“高耗低效”更多的是因为理解偏差,以为自己理解的是对的并付诸实践后,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探究时的“高耗低效”是你并没有问题意识,却还在装模做样地进行着探究活动,这样就是在浪费时间。模仿时的“高耗低效”就是其实别人的方法并不适用于你,但你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发现,这样就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能导致“高耗”就说明你认为付出的是超越自己舒适区的努力,但最后结果却是“低效”,说明这样的超越是没有必要的。但这几种“高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低效”结果对我们自身的打击程度也会不同。打击程度越深,就越容易让我们在之后的学习中规避这种方法。

二、“缺方法”的领域

课程领域有过“缺方法”的感觉。“政治课”的缺方法在于想知道不想听课但最后怎么拿高分的方法。英语课的“缺方法”在于想知道自己如何在现有课程之外还可以提高英语水平的方法。专业课的“缺方法”在于想知道如何可以更高效地掌握庞大的知识体系的方法。政治英语和专业课“缺方法”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想要去走捷径,而不同之处在于每个走捷径的目的不一样。政治课只是为了去应付考试,而英语课和专业课都是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去提升自己。

科研领域有过“缺方法”的感觉。我们本科阶段的科研活动主要是做实验和写实验报告。在做实验中想要获得的方法是可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不要重新开始的方法,其实就是需要别人告诉我们或是自己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而在写实验报告时需要的方法其实就是用尽量简短的句子讲清楚实验方法和步骤,这需要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充分投入,这样才能知道每个实验步骤的意义,心中明了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性排序。此外在展示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时也是要尽可能清晰明确,这也需要我们熟悉相关的操作软件及其原理才行。做实验和写报告“缺方法”的相同之处,在于之所以能总结出某一种学习方法,关键在于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足够投入的,才会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去总结。不同之处在于每一种方法都具有个性化和情境性,不能直接生搬硬套。

在寒暑期实践活动和学生组织任职中更多需要的是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需要让自己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体验了之后才能总结出来的。每个人都具有差异性。

三个领域中我认为在课程学习中“缺方法”更严重。“缺方法”的相同之处在于大家都认为会有普适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但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自己体验了之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有一个捷径可以提供给你走。

三、“缺方法”的内因

“缺方法”和学习观念有关。有些时候其实并不想对某些科目进行深层次学习只想通过考试就行,所以当我对这次学习任务没有给予过高的要求时,就懒得去总结可以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

“缺方法”和学习经验偏好有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科目,对于擅长的科目我会发现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有信心也就更容易坚持,所以学习会变得高效,成绩也会比较好,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反之,对于我不擅长的科目,自己就没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言,自然不会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缺方法”和学习能力有关。其实我觉得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的关系最大。当你具备一个良好的学习能力时,学习同样的知识点或是做同样的题目,学习能力强的人就更容易进行归纳和联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可能更愿意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即使能做到量的堆砌,也很难在此基础上实现质的提高。

四、“缺方法”的外因

“缺方法”和教学方式有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传授给你他对于掌握某些知识的学习方法。你认为有些老师教的好,其实是他对于知识的理解方式你比较容易接受。

“缺方法”和评价方式有关。我们当下的评价方式其实很容易使学生变得趋利。在高中“唯分数论”的宗旨下,大多数人都在拼尽全力取得高分。我们学到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只是应试技巧,很多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在进入大学之后,评价体系变得多元,除了考试成绩之外,科研项目,实践活动,组织任职等等都与我们最终的评价结果和利益获得挂钩。所以很多学生就还是在为了利益目的去进行更多的活动,我们从中学到的应对方法,也就更大程度上也是追名逐利的方法,结果论导向的方法。

“缺方法”和学业负担有关。在高中的时候我们总是听到“进入大学你就自由了”的话。其实这种自由实际上是一种自主选择的自由。人生的指挥棒正式地交接在你的手中,对于那些规划人生宏伟蓝图的人,学业压力其实变得更大。我们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来获得更大的提升。但对于有一些人来说,如果你的志向不在于学术研究,那这些学业压力就会转化成学业负担,使你感到痛苦。当我感受到某一些学业压力已经转化成学业负担时,我会告诉自己从心底放下它,既然自己不适合这一门学科,那就尽力去做问心无愧就好,直面自己的水平就不会感到十分痛苦了。

“缺方法”和同伴互助有关。在大学里,我其实很感谢我的舍友。每次到考试复习阶段,大家都会互相帮忙,在复习像高数,线代这样的科目时,大家都会在一起复习,遇到不会解的题就即时讨论,彼此交换自己的做题方法,这样大家的做题思路就都会得到优化。

“缺方法”和内部因素方面。我觉得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也会对学习方法有一定影响。当我的心理处于积极状态时,我会更愿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方法,这对于内心状态的稳定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当我最近心理状态欠佳时,我就会逃避挑战性高但效果好的方法而去选择难度小效果一般的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