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大学毕业生缘何“返乡”?

每年9月份左右都会有很多学子不惜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跨入大学校门求学。经过3-5年的学习生活后,这批人中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回乡就业或创业——这应该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人才回流”现象,既大学毕业生返回家乡就业。面对这一现象,不禁令人思索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做出如此选择,以至心甘放弃继续在外打拼、奋斗的机会?在此站在毕业生的角度,按从外部到内部的顺序,逐一分析影响“人才回流”的以下主要因素。

一、市场和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吸引

选择就业时,“哪里机会多,就往哪里去”是人们的本能反应。所以在中国像北、上、广、深等发展较快、就业机会较多的大城市,每年往往都能吸引大批本地毕业生回归。除了城市发展本身暗藏的就业机会,政府为了该地区的发展从而颁布系列吸引人才回归政策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比如每年报考特岗教师的人数只增不减,高考时免费医学生和公费师范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所处社会地位及拥有资源的制约

“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坚定持有的信念、我们所获得的资源,都是我们所处地位的结果”。[1]从一出生,通过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己未来所拥有的资源。资源一般可分为物质及经济资源——你拥有什么(金钱、资产与土地);社会资源——你认识谁(社会网络与声望);文化资源——你知道什么(观点、信念与价值)。[2]在这三种资源中,前两种资源一般不能为人们主观控制,但又都是人们在做选择时无法回避的,对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起到关键性作用,且必须要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克服资源不足带来的劣势。所以前两种资源在社会竞争中不占先天优势,又不想辛苦奋斗的毕业生,通常选择回乡就业或创业。

三、情感因素的驱动

尽孝道是中国传统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影响人们自主选择的牵绊。不少人考虑到照顾父母的责任,父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强及其浓厚的家乡情结等,不得不放弃在外面较好的发展机会,主动或被动回乡工作,照顾老人。当然,也有一些伟人在就业时除了考虑自己应尽的义务,还有一种建设家乡的使命感驱使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回乡做贡献,钱学森、杨帆和李炳熙、袁修兰夫妇等就是这样的伟人。

综上所述,对于远离家乡求学的学子来说,毕业就业时是否选择“回流”表面上看似是一种个人主动选择的行为,但其实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个体的作用也有社会的作用。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社会中我们思维和行动的替代物,引导我们以新的行动方式和思考开创不一样的选择。


[1][2](美)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M].林聚任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5.3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