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将人生活得“迟钝”一些,不仅是策略,更是觉悟
道德经:将人生活得“迟钝”一些,不仅是策略,更是觉悟。
《道德经》中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是道家思想中关于去除利益心思,摒弃欲望忧患的一个道理,将自己的机巧之心,思虑之欲,全都摒弃,人生自然平坦而顺应。
读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为何要将人生的“智慧”摒弃,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加分项吗?
对人生本身来说,智慧本身固然是一个优势,智慧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舒服。
但是对于世俗之人来说,当智慧触碰了自己人性的欲望弱点和主观意识的愚昧之后,智慧就不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个驱动力,而是让自己变得更糟糕的一个根源,智慧会在他身上演化成“小聪明”,甚至是与人计较的利益之心。
所以我们仔细观察世俗之后,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特别“聪明”,但是他们总将“聪明”用在了计较小的事情上面,琢磨一些不该有的欲望层面之中。
所以从古至今,人性的根本从未改变过,贪欲,愚昧,嫉妒,这一些人性的心思一直存在,而“大智若愚”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根源。
所以从儒释道各家智慧起源开始一直到现在,“大智若愚”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都能够解决主观愚昧的问题,这也是大智若愚的意义。
当别人都表现的精明而又机巧的同时,以大智若愚的心态来修取自身,保持一种“迟钝心”,一种愚笨姿态,反而是一种智慧。
在《菜根谭》之中说这样一句话: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发觉别人有欺诈行为的时候,并不以语言去表现自己的不满,受到别人的欺辱时并不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这样的处事方法中,蕴含着无穷的意蕴,也含有一生都用之不尽的奥妙。
我们反观世俗,在生活中,很多人不管是因为与别人竞争,又或者因小人的背后使坏而吃亏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想要还击回去,让自己时刻的占据上风,不能让自己有半点含糊。
但是这样的行为会因为自己的主观控制而变得更好吗?其实并不会,反而会因自己的冲动而酿成祸患,甚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因为这个世界不会根据自己的意识去转变,当你表现出愤怒而又激进的情绪时,反而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换一种角度去看,以容纳和迟钝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或许会收获不一样的结局,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境界。
正所谓“海纳百川”,在容纳的同时,放大的是自己的“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禅师对一个小和尚说:“将盐分放入一个碗里,那么这一碗水一定是齁咸的,但是如果将这一点盐分放入湖中,便感觉不到任何的咸味,因为越大的内心越能包容世间污秽,而人生的境界就是因自己内心的扩大容纳而升华。
有这样一句诗:碾我入尘土,依旧笼乾坤。
意思就是:即便被千人车马践踏,却没有怨恨,依然用香气笼罩乾坤。
这就是一种气质和胸襟,以宽广姿态去容纳世间万事。
换一种角度去看,当我们以这种姿态去容纳世间事的时候,其实成全的并不是当下这一个事,解决的并不是当下与对方纠缠的问题,而是升华的是自己的内心。
有这样一句话: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其实经历苦难之后,愿意包容苦难,在包容的过程中升华了自己的内心,这才是人生的财富。
所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纠葛和问题的时候,以包容之心面对这些苦难,以“迟钝心”应对纠葛,即便面对着别人的不理解和嘲笑,别人的诬陷和坑害,在某些情况时学会容纳,你会发现,在很多年之后,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文|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