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团队 | 我以我手写我心 雪风炎海不须归——记“诗画语文”工作室第十二次活动




2019年6月27日,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炎海之日,园岭实验小学会议室清凉一片,济济一堂,高朋满座。诗画语文工作室迎来了一位尊敬的专家——《语文教学通讯》主编裴海安先生。

▲左右滑动观看完整照片

上午的活动从观课评课开始。第四小组的周靖雯老师给大家带来一节充满浓浓古典味的《渔歌子》。

周老师身穿一件素雅旗袍,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带着学生游走在张志和“渔歌子”的情境之中,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我仿佛闻到了.......”的问题触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体会出此景中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哪些景物是动,哪些景物是静的画面遐想。

周老师又拓展了张志和另四首渔歌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选读其中一首,借助注释,理解词意,根据理解,得出结论,真正静的是张志和的——心。

结课阶段,周老师通过引入张志和的生平介绍与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老师和学生一应一合,共同朗读这两首词,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不用老师说太多语言,学生就明白了张志和的心境“不须归,不须归”。


课后,在谢佳芮老师的主持下,周老师先进行了本节课备课思路的阐释。第四组唐叶老师进行评课,这节课让她感觉听之动容,闻者落泪,整节课设计有虚有实,有情有景,一波三折,最后渐入佳境。

接着,裴海安先生进行评课,裴主编首先对周老师的课进行了肯定,结课部分的兄弟唱和是亮点,提出归与不归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走进诗人内心。运用1+X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同时提出建议,希望“诗画语文”的味道再足一些,不管是课件制作,还是课堂呈现上都要再精雕细琢一番。

裴主编接着以周老师的课为例子,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分享古诗词教学什么。第一,读。通过反复多种环节的读,让学生会读;第二,品。品诗词语言上的美,意境上的美;第三,悟。悟情,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

肖绍国校长的评课有着浓浓的诗画色彩,他创生了三个课堂话语:课堂波浪、课堂阶梯和课堂散步:

第一,课堂波浪用文本的原文划桨。周老师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很精妙,运用渔歌子的原文来进行过渡,很自然流畅。

第二,课堂阶梯用形式与内容搭就。课文文本分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如何正确编码文字,游走在诗人的文字中值得我们思考。

第三,课堂散步由外显向内心进发。真正的课堂散步是闲庭信步,《渔歌子》的诗人归与不归,其实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回家的过程。家在哪里?家在母语中,在文字中,在中华文化中。


下午,裴海安先生为工作室的老师们量身定做了《论文三问》的专题讲座。他围绕“论文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如何修改”为工作室的老师们指点迷津。

裴主编将工作室老师们提交的论文分门别类,从外在形式和内容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诊断。

在外在形式方面,裴主编建议老师们注重科研论文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关注细节,一查论文的形式要素“全不全”,二查论文的形式规范“好不好”。

就论文内容质量而言,裴主编从清代文学家姚鼐“义理、考据和辞章”的观点出发,提出论文内容的质量可以从选题、立意和选材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论文选题要关注热点,用理论引导实践,要求新、求小、求实;论文立意要明确、集中,要有先进的理念,教育家的情怀和视野;论文选材最好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并重,一线的老师不仅要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还要多学习,多读理论书籍,训练思维体操,这样才能写出有理论高度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论文。

工作室的老师们听得津津有味,感动于为裴海安主编的倾囊而出。最后,肖绍国校长鼓励工作室的成员们以此为契机,加强修养,勤于动笔,只有一边行走一边反思才会走得更加长远。


文:唐叶

图:许俊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