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谈知识焦虑:立心不稳,贪念过重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的人你可以和他一起学习,
却不能和他一起坚守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子罕第九》
孔子这里讲的是「学习」的三种进阶,和四种境界:
第一个进阶,是从共学到适道。
共学,顾名思义,就是「一起学习」;适道,是「赴道」「共道」「求道」的意思。有的人你可以与他一起学习,却不能与他一起向道,因为他立心不稳。
比如,一起去参加学习,你是为了知识去的,他是为了结识高端人脉去的,你们肯定就说不到一起去;
再比如,有的人学习高涨,到处向人打听,向人请教,虽然看起来很好学的样子,实则是把学习当作了一种「娱乐」活动,也不是为了求道。
什么是儒家讲的「求道」呢?
求道是一以贯之,在一条道路上不断地深入,不做他想;
初学之人,因为学习还不够深入,还领不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会追心逐异,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响。
所谓的「外行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进阶,是从适道到立。
立,是执守,不反复,不放弃,不违背。
孔子有过一个「吾十有五立志于学,三十而立」的说法,这里的「立」,不能一般的理解为「安身立命」「有社会地位」的意思,而是有坚定不移,不会改变,不会动摇的志向。
这也是学习的第二个阶段 —— 从什么都想学,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学。
能够做到这一步,你就已经超过大多数人了。很多人是守不住的,一听到别的、新的来钱快的法子,就半途而废了。
第三个进阶,是从立到权。
权,是权衡,权变,变通的意思。
立道,不是要坚守道吗?怎么又要权变呢?
孟子讲了一个故事,「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嫂子的手不能牵,这是礼,但是嫂子如果是掉到了水里,就要伸手拉她起来,这就是权变。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习知识时,要去了解其内在的含义,了解其适用范围,而不能够拘泥于其字面的意思,导致越读思维越僵硬。

但是,权一定要放在立的后面,如果没有立,只有权,那就没有原则了。
02.
智、勇、仁,
治疗知识焦虑的良药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第九》
知者不惑。
知,通「智」,是「智慧」的意思,惑,是「疑惑」「不明白」的意思。
智者能够把天底下的道理都研究透彻,所以万事万物对他来说,其是非可否,细微曲折,无不通达分晓,自然也就不会疑惑了。
我们普通人因为认知有边界,一旦超出了自己的认知领域便会有不明白的地方,所有就会有疑惑。
仁者不忧。
忧,是「忧虑」「焦虑」的意思。
但是,这里的「忧」不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是对自己的担忧,担忧自己的得失,担忧自己的未来,担忧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

仁者为什么能够不忧呢?
很简单,格局大,心中装着全天下,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起贪欲,不起妄念,不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自然也就没什么好焦虑的了。
勇者不惧。
张居正说,人之不免恐惧者,在于正气不充,道义不足。
那些真正的勇者,养浩然正气,至大至刚,故能够执守坚定,百折不挠。遇事奋发向前,当行便行,当断便断,哪怕危及自身,依旧毫无退缩之意。

因而,真正的勇气一定要以智慧、洞察力,和对天下的大爱来支撑,否则便是无谋的匹夫之勇。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论语》「子罕第九」的共读。
敬请期待吧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