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父(甫)吟》
读《梁父(甫)吟》
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人物与《梁父吟》有缘。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志·蜀志》:“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诸葛先生所吟歌词如下: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第二位是诗仙李白。他的《梁父吟》是长句,试摘录八句:
君不见
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第三位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在1973年戏续李白的《梁父吟》,写道:
君不见
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
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梁父吟》是汉乐府收集的古曲,估计流传于西汉前。其悲切基调已为历代所肯定,有的甚至将其归入葬歌之列。简言之,好为梁父吟者,情绪大多不好。前两位怀才不遇,大志不得舒展,主席晚年则由沉思转向孤独。
三位情绪所寄托者,非日月星辰,而是均落笔于难解的政治议题。
诸葛亮对二桃杀三士的悲壮场面满怀同情,却又对晏子稳定政局的谋略投入赞许的眼神。
李白在向往郦生时,也提及二桃杀三士,“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李白立场明显站在大官的一边,因为李白是官迷。
主席虽以诙谐的笔触续了四句,但内心的伤感跃然纸上。主席四句话涉及四个人(韩信、刘邦、郦食其(yiji)、齐王)。其中“韩信不听话”与史实不符,刘邦得知郦生通过外交手段劝降齐王放弃七十二城后,并未向韩信下达止兵的命令。主席如此落笔,不知出于何意。后两句补足了李白的未尽之言,圆了故事。但主席“捉了酒徒付鼎烹”句明显对郦生有嘲讽之意,起码是同情心不够。主席续诗时是1973年听外交部汇报时有感而发,是不是对外交部书生气不满也未可知。最意犹未尽的是谈到韩信,大声斥责其不听话,且将韩不听话的气势加以渲染(十万大军下历城),这里是不是暗指林彪事?
1971年“9·13事件”后,主席写的林彪诗(仅将杜甫诗中“明君”改为“林彪”):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诗极力铺排明君(王昭君)的哀怨,紧接上两联之后,又有两联渲染: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