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智慧】两位伟人的迷茫

无论我们的家庭背景多么不同,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会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
迷茫
其实不止你我,伟大的人物也会迷茫,只是似乎又有本质不同。
1911年武昌起义后,投笔从戎报效国家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来自湖南的他也不例外。但不久袁世凯上台,今后该何去何从?人们又开始陷入迷茫。为什么?怎么办?
说文解字》:“曷,何也。
曷,什么,怎么,为什么。《诗经》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之句,以女子口吻感叹丈夫在外服役,不知何时归来。
当别人还在纠结,他找到自己的班长,说想要离开继续读书。班长将仅有的两块大洋送给他后,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其实班长并不知道:年轻人并不足够坚定,读书?但选择什么专业?他并没有想好。
不过这个问题很快解决了:湖南第一师范招生,不收学费,食宿低廉。最终,他在这里拿到了自己的最高文凭。——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他是谁,他的伟大,不容置疑。
最初投笔从戎,继而读书学习......他不断调整的是实现理想的方法。至于富国强民的理想,始终未曾改变。他成就的伟大功业,我们至今仍尽享其中。
说文解字》:“昌,美言也。一曰日光也。《诗》曰:'东方昌矣。’
据甲金文字形,从日,从曰(说话),表示日出之后反复强调的主张言论,其本义为倡导。后引申为:赞颂、称颂,光辉灿烂。“东方红”成了我们心中最坚定的信仰与希望。
在他之前,也有一位伟人。
早年《十月围城》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1906年,孙中山先生准备去香港开会。各界人士自发的以命相护。或许有人会觉得疑惑:为什么支持他?不是还有人戏称他为“孙大炮”?调侃不敬溢于言表。
若我们置身彼时:大清王朝即将覆灭,各路侵伐蠢蠢欲动,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路在何方,何去何从。
说文解字》:“何,担也。
据甲金文字形,像人以肩担物之形。其本义为:担负,承担。
问题显而易见,解决的方法在哪里?
此时就需要一位精神领袖吧:有勇气,有信念,坚定不移走在前方。孙中山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很多人认为他过于理想主义,但恰是如此,他在那个时代无可取代: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但从未放弃。
其实两位都曾在寻找方法的路上产生过迷茫,但信念却从未动摇。
为什么我们能以弱胜强?
为什么袁世凯占尽优势仍敌不过先生振臂一呼?
我想,原因不外乎四个字:公心为民。
对理想,他们从未迷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