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雅生活】北堂生萱草,花儿与少年
网上看到一则有趣的对比:
现在的家长,为了让提高孩子们的记忆力,大量使用补品,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我们以前……想要增强记忆力,只要父母抡起手,两巴掌……
虽说是个笑话,但却也引人深省:时移世易,想要成才,真正靠的是什么?
小学课本上曾经选取过一则《王冕画荷》的故事:
幼年时家境贫寒的王冕,以为富户放牛为生。这一日正在湖边,风雨飘过;天清气朗之后,王冕发现湖中的荷花更加一尘不染。心中大喜的王冕就用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买来笔墨纸砚,开始作画。无人指点的王冕,依靠勤奋用功,他笔下的荷花出落得神形兼备。很多人慕名前来购买王冕的荷花,王冕便将卖画所得的钱拿回家孝敬母亲。
王冕对母亲极为孝顺,不仅吃穿用度竭尽全力,更时时体谅,处处小心。即便是出门游历时,也会挂念在心,诉诸笔端——《墨萱图》正是他思念母亲心有愧意的代表作。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诗中充满着慈母对游子的挂念,以及游子不能侍奉母亲的愧疚与无奈。其中,生长在“北堂”的萱草花,正是古人心目中的“康乃馨”。
萱草的栽培历史,与芍药不分伯仲。《诗经》之中便有关于“萱草”的记录,“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为《诗经》做注时曾指出“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北堂”代表着母亲,“谖草”令其忘记子女远行的“忧伤”。为此除了“母亲花”的含义,“谖草”亦有“忘忧草”的别称。
对萱草“忘忧”的含义,后世多有借用。众所周知苏武牧羊的故事,其实同时期还有一位汉朝大将李陵被匈奴扣押。二人也曾有过一段书信往来,苏武曾以“愿得萱草枝”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亲人的思念。
说起游子思母,最著名的莫过于孟郊。曾经写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他,也曾经用“萱草”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母亲思念远行在外的儿子,翘首以盼但仍杳无音信。回首,只能与繁茂的萱草花相伴,直至他们凋谢。
萱草与母亲的关系,还不止于此。
《风土记》中曾经记载:“妊妇佩其草则生男”,后遂用“宜男”为之命名。
显然,与牡丹的富贵截然不同,金黄的萱草花与生俱来的便是娴雅与恬静,以至于有人会以“淑惠”二字冠之。为此,园林工匠们在将其移入花园之中时,往往会选择比较僻静的角落。或点缀在假山间,或安静地站在墙角……
若你想闹中取静,不妨去陪伴萱草花;或者抽空回家,陪伴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