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交友之美,在于得贤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非少数定力极高之人,大多数人总会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为此,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身处何种环境,尤为重要。
《论语》之中,孔子道出择邻而居的重要原则: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居住生活工作,哪里能够增长智慧?
同样地,想要学问修养有所精进提升,选择什么样的朋友至关重要。
在古代,先民对友情极为重视,并将其纳入最为重要的五类关系,即“五伦”之中: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严格说起来,这“五伦”关系在今天也极为重要:
父母子女的亲情,上下级之间的道义,
丈夫妻子的分工,年龄长幼自然形成的序列,
以及朋友之间需要讲求的信义。
将“朋友”置于“五伦”之中,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譬如“高山流水”谢知音:俞伯牙钟子期知音难觅而终相遇,钟子期早逝伯牙一曲高山流水之后摔琴表态:世间无知音焉有琴音?
譬如“管鲍之交”的情意:明明是爱占便宜、贪生怕死的管仲,在鲍叔牙的嘴里却是奉养老母、事亲至孝之人。鲍叔牙甚至会拱手相让一国之相位,此中情意外人恐难明了。
在古人的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品行端方,是最基本的要求。或许有人会说,“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呢”,但事实上,一旦失势颓败,不落井下石就已经算是仁至义尽——痛打落水狗的事情不在少数——毕竟彼此结交也不过是利益驱动。为此,历朝历代的家训之中,总少不了对交友原则的表达,比如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三国时期魏国刘廙对兄弟刘伟的告诫。
“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
结交朋友最可贵之处,在于能结交贤能的人,为此不能不慎重。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贤”?《论语》之中找得到答案。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孔子认为,有三类人是值得结交的:正直的人,诚信的人,以及知识渊博的人。
至于不能结交的人,孔子也做了分析。“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简言之有三类人不适合做朋友:不走正道,善于奉迎,巧言令色。
遗憾的是,择友之初,人们想的往往是“务合党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党营私”。其实“结党”并无不妥,恰如欧阳修《朋党论》中所言: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希望形成较为稳定的团队关系没有问题,关键要看“结合”的依据与原则。对刘廙而言,弟弟刘伟与魏讽之间的交往,“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搅世沽名者也”。魏讽不注重道德修养的提高,最喜欢纠合一些人在一起招摇,不过是一个喜欢沽名钓誉的人罢了。
显而易见,与这样的人结交很容易受其牵连:果不其然,魏讽后来被曹操治罪,刘廙之弟刘伟也未能免于牵连。
一度沸沸扬扬的“江歌案”,不久前又被推到公众面前:只是这一次,人们感叹的是对比之下的差异。留日女生江歌为保护同学身中数刀而亡,被她保护的女生却闭口不谈感激,甚至对江歌的母亲出言不逊。——但发生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同类事件,却有了不同版本的演绎。
3月10日,晚自习结束后的崔译文,发现有男生对同学小梁持刀行凶。她毫不犹豫冲上前去,护持同学;甚至在凶手被制服后,优先考虑的仍是小梁,丝毫没有顾忌自己也身受重伤甚至伤势更重。
幸运的是,最终两人都平安脱险;问及缘由,崔译文只说“我是军人的孩子,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
我们不会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我们却期待正直如斯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