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饰面修心,朝暮思善
2016年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司马懿为援救曹丕四处奔走却无计可施;关键时刻“姜还是老的辣”,父亲司马防指点他去求助大理寺卿钟繇。为确保儿子马到功成,司马防还为他准备了一件足以打动钟繇的“敲门砖”——《蔡伯喈碑文》。
钟繇何许人也?称之为“三国”第一书法家也不为过。他擅长多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当他看到“蔡伯喈”的作品时,欣喜若狂。
这位令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的楷书之祖惊叹的书法家,就是今天家训的“宣讲者”——蔡邕。
蔡邕,字伯喈,河南开封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事母至孝,在母亲生病卧床的三年里,衣不解带服侍在侧。
他博学多闻, 文学数术、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兼擅音乐。
董卓掌权后以灭族相要挟强征蔡邕入朝为官,他无奈屈从,董卓待之以礼。后董卓被杀,在司徒王允的庆功宴上,蔡邕念及董卓对自己的礼遇不免感慨万千,随后被王允下狱,不久死于狱中。
蔡邕有女两人,无子;长女蔡文姬,次女蔡贞姬。名如其人,蔡文姬文采斐然,以学识见长;蔡贞姬贤德宽厚,以品性闻名。蔡邕的博学多识,处事方正,对两个女儿产生了深远影响。言传身教之外,他还亲笔撰写《女训》,对女儿提出了要求与期待。
古代女子讲究“德言容功”,缺一不可。蔡邕将修身与净面进行比较,指出世人对二者的理解偏差:
其一,“人咸知饰其面而不修其心,惑矣。”
不净面的危害尽人皆知,不思善的恶果却视而不见。
其二,“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
不净面脏的是容颜,至多被人嘲笑丑陋;不思善则易生邪念,会被贤达之人评价为恶。
二者相较,孰重孰轻,一目了然。这大概也正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原因,修心修身,不进则退。
基于此,蔡邕对女儿们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一,“揽照饰面”,“思其心之洁”。
每天照镜子洗脸,就要想到不能让心灵蒙尘。
其二,“傅脂”,“思其心之和”;“加粉”,“思其心之鲜”。
涂抹脂粉时,要想到心灵也须光亮明丽。
其三,“泽发”,“思其心之顺”;“用栉”,“思其心之理”。
梳头篦头时,要想到内心也须平和顺意。
其四,“立髻”,“思其心之正”;“摄鬓”,“思其心之整”。
梳起发髻整理鬓角时,要想到坚守底线不越分毫。
在蔡邕的教导下,蔡文姬与蔡贞姬展现出不同的风采。
蔡文姬命途多舛一生三嫁:第一次丈夫早亡夫家不容,第二次被匈奴掳去嫁给匈奴人生有二子,最后一次是在匈奴生活了12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嫁给董祀。至此,蔡文姬算是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命运。后来,她凭借出众记忆力将父亲曾经的藏书默写出几百卷,呈送曹操。
蔡贞姬虽不似姐姐才名远播,但也精通书法音律。不过奉父命嫁给羊衜为继室后,她将而更多的心思用在教育原配之子羊发以及自己所生的两子一女。不可否认,即便在父权社会,女性在家族传承、子女教育方面的影响力也是更胜一筹。
蔡贞姬对孩子们一视同仁,甚至格外偏疼羊发。有一次羊发与其子羊承同时身染重病,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她悉心照顾羊发;最终羊发痊愈,羊承却不治身亡。
蔡贞姬次子羊祜,曾先后出现在唐德宗追封的64名将与宋徽宗追封的72名将中,后人对其成就的评说,当属客观。身为西晋开国功臣,他屡获赞誉:当世之颜回,堪与诸葛亮比肩。执政一方,路不拾遗蔚然成风;统兵作战,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常态。直至其病故,不仅西晋百姓,甚至东吴百姓都落泪祭奠。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有一句“羊公碑尚在”,其“羊公碑”正是百姓纪念羊祜所建。羊祜生前虽未完成统一,但在其去世的第二年就依据他的既定方针一举灭吴,实现了统一。晋武帝司马炎在庆祝宴上举杯落泪:“此羊太傅之功也!”母亲蔡贞姬的言传身教,对其影响深远。
洁面净心,朝暮思善,古今如一,男女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