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鄂州厨子潘彦明如何名垂千古的

元丰癸亥秋季赴官郴岭舣舟樊口与潘彦明范亨

宋朝 - 张舜民

凤楼南畔彩为山,百戏年年奉帝筵。

不独侍臣偏赐酒,当时一国梦钧天。

苏东坡在被贬黄州的次年(元丰四年)秋,他在城东向郡丘坡上拓垦的农田喜获丰收。于是,邀朋友们来家宴庆。并请会厨艺的鄂州好友潘彦明过江主理厨政宴中的一款烧肉,客人虽称味可,但还是感到油腻,入不爽宴毕.苏东坡就留潘彦明研析烧肉的得失。他认为:油腻是因柴燃过猛,使肉的含脂未能泌出。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俎肉法和眉山烧肉的经验。然后再试后,烧肉果然变得酥而不碎,肥而不腻,汤肉交融,醇香味酽。

为了将此烧肉之法条理化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流传.苏东坡特地写就了一首《炖肉歌》。

《炖肉歌》

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侯足时它自美。

后人为了方便流传,又将其改为十三个字:"慢着火.适着水.火侯足时它自美。"

潘彦明,如果不是苏轼和张舜民这两位文学大家在诗词中多次记载,古迹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但是,为何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鄂州普通来百姓能到当时宋朝名士和高官青睐有加。

如果猜测得没错的话,一个还是因为当时潘彦明读了点书,可以随这些大儒们附庸一些风雅,再一个就是潘彦明为人确实豪爽朴实没有那么官场的人多花花肠子,最重要的还是其拥有一手好厨艺,且还会酿造酒水。非常对当时类似于苏轼这样文人雅士的胃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