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的治疗体会
帕金森病又称之为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其具有特征性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及姿势平衡障碍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还会伴有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今年数据调查表明,在我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万人中有1700人患有此病;50岁之前较少患此病,本病平均患病年龄为60岁,随着年龄的增加本病发病率越高。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帕金森病症状因人而已,发病缓慢,早期多以静止性震颤为主,多单侧上肢发病,初期以手指轻微颤动,拇指食指做“搓丸”的动作;手指做精细的运动会出现缓慢的表现,其扣扣子、系鞋带的动作更为明显。继发出现头部摇摆,逐渐波及另一侧的上肢,进而发展到双下肢的颤抖。身体也逐渐出现强直状态,肘、膝关节的强直尤为明显。其行走也逐渐出现慌张步态,进而发展为前冲步态;也就是小步伐的走,越走越快,不能即使止步,常常会由此而跌倒。后期身体出现强直,面部肌肉僵硬而无表情,口齿不清,吞咽困难,咀嚼缓慢等症状;也可表现为紧张或激动,突然发生一切动作停顿,有如冻僵,称为冻结现象,短暂即过。因本病目前西医定性为不能痊愈,只能终身服药。当患者知道本病不能痊愈且病情到后期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后,50/100的患者会出现精神抑郁或者焦虑的情况,有不少患者会有轻身的念头。
我本人在从医早期亦接触过不少帕金森患者,治疗均已失败而告终。当时亦受现代医学理念的束缚认为本病不能治疗。改变我对帕金森病不能治愈的情况是从2013年开始,当时有一个老患者,姓李,男性,65岁,其类风湿性关节炎曾经找我治愈。其是2013年5月份无名原因出现双手颤抖,开始是用手扣扣子感觉到不能一下就扣上,逐渐出现不能用笔写字,到华西医院检查确诊为帕金森病。其兄也是在60岁的时候确诊为帕金森病。因为其兄的原因,知道帕金森病难以治愈,就内服医院开的药进行控制;其内服药后病情不但不能控制,反而逐渐加重,做饭切菜刀无准性,炒菜铲子会把锅敲的当当响,甚至会时常掉铲子,严重影响生活。其想到2009年我把他的类风湿治疗好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找我。当时我看着他焦虑的眼神,本着治病救人的心态,我详细询问了病史。其中除了双手震颤外,一个细节触碰了我的灵魂。什么细节呢?当我问他是否有头痛头晕时,他说从发病初期,一直感觉头顶发紧,感觉以百会穴为中心,半径3cm区域象扣了一个土碗一样。如果受凉,在空调房或者风扇吹自己的时候,头顶这一圈的紧缩感更加明显。当时我就想,百分之八十的头痛都是由于头部筋膜挛缩引起,而引起筋膜挛缩的主要原因就是寒气。其头顶发紧区域不就是颠顶嘛,颠顶头痛属于厥阴头痛,厥阴为肝所主。其双手震颤在中医还是归于风啊。我们夏季从高温的室外进入冻库,在门口就会感到寒气逼人,身体会不自主的颤抖。当时我就想这双手的颤抖就是由于头顶受寒,导致阳气不能正常下达敷布双手进而出现的肢体颤抖。且头皮发紧和头痛的机理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既然机理一样那么治疗的方向必然也一样啊,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就是专门治疗颠顶头痛的方子,叫吴茱萸汤。当时患者面色晦暗,舌淡嫩而苔水滑,双脉沉紧。从舌脉来看吴茱萸汤是对症的,于是处方:吴茱萸30g人参20g(另炖)川芎20g白芷20g大枣50g细辛6g生姜50g
当时也没有把握,就给患者说先吃三剂试试;一日一剂,煎两次,将两次的药合在一起分三次服用。(对于吴茱萸我个人观点,患者明显脾胃寒舌苔水滑的,甚至舌头会滴水的,20g-30g是没问题的,且吃了后患者会感觉胃暖暖的很舒服。而胃热的3、5g吴茱萸吃了胃就火辣辣的不舒服。我们临床也常常建议患者用淘米水冲洗一下吴茱萸再煎,以减少吴茱萸对胃的刺激性。)
三天后患者来复诊,奇迹出现了,患者的手颤抖明显缓解,其头皮发紧的现象也明显改善,效不更方原方再五付。五付药吃完后患者来复诊,结果患者手不抖了,头皮也不紧了。且面色红润,舌也明显红润,苔微腻,脉有弦滑之象。《伤寒论》里面提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其中身为振振摇者和帕金森病的症状很相似;虽然患者手震颤的症状消失,而结合舌脉,我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吴茱萸巩固。处方:茯苓40g白术20g桂枝30g炙甘草15g吴茱萸15g
四副,后随访至今无复发。
此案我用的都是《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对于《伤寒论》我们强调抓主证,这个案例我没有把手抖作为主证,而是通过细节把头皮发紧的感觉作为了主证。抓主证实际就是抓主因,主要因素决定了疾病的主证,只要我们对证治疗,常常会收到满意的疗效。比如我们的五更泻,疾病发病的规律是五更(也就是凌晨3-5点这个时间段)会出现泄泻的症状,每天如此。而临床中我们很多疾病也会在这个时间段加重。如心梗发作多在这个时间段,也有这个时间段咳嗽的,也有这个时间段腰痛的。患者不论心悸,咳嗽、腰痛在这个时间段发作均要起床活动活动方可再次入睡。而对于这个时间段发病,我们不是吧这个患者的泄泻、心悸、咳嗽、腰痛作为主证,而是以五更发作这个时间段作为主证。对于这个时间段发作的,我们都用四神丸化裁效果都不错。我们学习《伤寒论》千万不要学死了,要通过条文看其隐藏的东西,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很多人只是按着书里面的条文,认为这是一个治疗失眠的方子。失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阳不入阴。临床中阳不入阴导致的症状太多了。我曾经治疗一个发热的患者,他白天体温都正常,而一到晚上9点就开始发热,半夜11点到1点体温甚至达到40度,凌晨3点后体温逐渐下降,7点后恢复正常体温。医院住院一个月,没收到任何效果。其也找了几个医生开了中药配合,均没有明显效果;后面通过朋友介绍联系到我,我就抓住夜间加重以阳不入阴作为主证去治疗,结果1付见效,3付烧退。这里我就不再啰嗦今天以外的话题。
经过此案后,我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信心大增。经历这个患者后,我也有意识的去接触这类患者,在不少的此类患者当中,我发现绝大部分患者头顶都有紧箍感,而不少患者典型的阳气虚,肾阳不足非常明显。在《伤寒论》里面提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这个条文里面提到“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症状的描述与我们的帕金森是何其的相似。于是我也用真武汤来进行治疗,发现这类患者用真武汤效果也非常好。
《证治准绳》里面对于震颤提到“头乃诸阳之会,木气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动,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内经》里面也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为这些类似的条文作为指导。导致我们不少医家都认为此病当从肝入手。大都是从肝血虚而导致的血虚生风入手去治疗帕金森病,常常没有收到明显的疗效,这是为什么呢?在《内经》里面讲病机的条文里面又提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这条文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死守病机里面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等等条文。对于帕金森病我们可以从肝入手,但我们一定要“必先五胜”,也就是说我们抓住这种疾病和肝有关系,但我们不能死守肝,要看是什么原因引起肝出现的风象,五脏均可导致肝出现问题。按五行生克乘侮来讲,五脏均可引起肝的问题,我们按什么脏为主要因素,对应去治疗即可。对于帕金森病我临床发现吴茱萸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真武汤只要对证效果均非常明显。
在我后来对《循筋拨点疗法》的脏腑气化系统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我逐渐的认识到气机升降浮沉的重要性,对于疾病只要抓住人体的阳气不放即可。注重先天一阳,也就是我们的元阳。我们人体的元阳充沛,能够温暖脾胃,脾胃才会化生气血,气血先上奉头颅。再从头部下行以温阳肌肤,进而由肌肤顺着经络再进入内脏而温阳内在的脏腑。元阳一弱,脾胃必寒,脾胃寒就会生浊阴,浊阴上逆清窍就会头寒。这就是《内经》里面提到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而帕金森病检查有一个共性--脑萎缩。引起脑萎缩的原因实际上就是“上气不足”,上气指的就是我们五脏六腑的和合之气,实际上就是我们先后天的化合之气,也就是血气。我们有一个词语叫血气方刚,年轻人血气方刚精力旺盛就不会出现帕金森病,而老年人血气亏损就容易出现帕金森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气反而逐渐衰退,就更容易患上帕金森病。
在气机的升降当中,我认为气机升的状态就统归于肝,气机下降的状态就统归于肺。肝气上冲,实际上就是指的浊阴上逆,浊阴上逆则头寒。头寒首先表现的就是颠顶区域。颠顶寒则阳气不能正常下达。头寒则头震颤,肢体寒则手足摇。对于帕金森病我个人认为肾虚为本,脾胃虚寒为体,颠顶为标。而后期神智问题和肌肉强直当从心阴亏虚入手。疾病的发展是先伤真阳,后伤真阴,最后阴阳离绝而亡。发病早期我多用吴茱萸汤,中期多苓桂与真武。后期由于肌肉僵硬伴随神经症状我喜欢用瓜蒌桂枝汤、四逆散合百合地黄汤合方,取得一定的效果。
通过对方药的一些理解,我把方药理路运用于手法与针灸当中;听过我讲过课的人都知道,我讲课从来不讲虚的,都是自己临床反复验证有效的我才会讲;我不但要讲方法更喜欢讲理路,我一贯主张为医贵在明理,理精方可艺熟。理路明白,方药也可,针也可,灸也可,手法亦可;这些治疗手段都是理路的一个衍生而已。当今中医常常是开方是开方的理路,针灸是针灸的理路,特别针灸方面针法众多;而当今中医的分科也导致了针药的不统一,开方的只管开方,针灸推拿的只管针灸推拿;虽然都在从事着中医这个行业,却与中医的整体观出现了碰撞;中医不但要求我们要有宏观思想,也要求我们要内外同调。我一直追寻着中医开方、针灸都是一种思想,一个理路。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虽然讲的是方药,但这两本书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找到了一种方药与针灸理路共通的方法。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篇里面提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拓展了我对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治疗。大家都知道交感神经症状有眩晕、心悸、恶心、呕吐、突然汗出等情况,而这一系列的原因在中医来讲都归于痰饮。痰饮在哪里呢?在心下,也就是胃脘区域,进一步来讲就是胃寒,胃寒不能正常化饮食就会形成痰饮。而心下有留饮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是背部有手掌大一块寒冷,这里大家也不要死守“寒冷”二字,局部僵硬也是寒冷的表现形式。我们从事骨伤的,大都一看病命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就会按教材里面讲的是由于颈椎错位或者椎间盘突出压迫交感神经引起的,对于这种情况教材告诉我们一定要处理颈椎,而绝大部分交感神经症状的处理颈椎效果不是很理想。通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这段条文当我联想到交感神经症状在中医就是痰饮,有痰饮必然后背僵紧,后面对于这类患者,我就重点处理肩胛间区,发现肩胛间区有很多筋结,而通过拨按肩胛间区的筋结,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会的到立即改善。由此也衍生出了我《循筋拨点疗法》当中的直络系统。
而通过对对痰饮是由于胃寒引起,我也在胃脘查看,胃寒的中脘区域都会触摸到筋结,而对于胃寒引起的中脘的筋结,我习惯用直径5cm的艾条灸。目的亦是温胃散寒,其共性类似吴茱萸汤和干姜甘草汤。这里就有了一个这里帕金森病的穴位,中脘。在《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这说明胃寒主要与肾有关,而引起胃寒的原因是肾阳不足,不能正常的温勲胃,导致的胃寒。肾中的阳就是元阳,在前面我讲关元的时候提到,关元是元气的开关。我们能用附子的疾病都可以选用关元进行灸。这个关元就是我们需要处理的第二个穴位。前面我讲过帕金森患者大都会颠顶区域的头皮发紧,这就是百会为中心,这就有了我们的第三个穴位百会。临床中关元、中脘、百会我都习惯用灸。而百会周边的四神聪我就采用针法,另外头部针刺我常常取头缝穴,头缝穴,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大全》,别名天门,日月两额角。位于头额部曲发际处,即头维穴下方0.5寸处取穴,左右共计2穴。(对于穴位我个人习惯用筋骨交汇处、发髻交汇处、肌肉赤白肉交汇处,肌肉间隙等地方。上肢取曲池、外关。下肢取太溪、交信与跗阳穴。针用补法,常常一次针灸治疗就可以达到非常满意的疗效。
我从2013年开始,治疗帕金森接近百人,大部分均一次见效,通过这么多年的总结,我个人的体会是早中期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发展到后期目前我只能改善症状。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就不举太多的案例;今天我就讲这么多,希望群里的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一起来攻克这个世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