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思维方法?这两个案例值得借鉴
我国的课程标准十年一大修,新一轮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即将在近期颁布。整体而言,新课标的不同之一是核心素养在学科课程中的具体化,且都会重点涉及学科思维。
当下,教学改革正在逐渐走向深入,走向学习的本质——思考,而教学的核心就是思维。教师应该要对思维能力有基本的判断,在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成为头脑聪明的人。
▲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李霞
如何理解学科思维?
语文素养中的学科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
数学素养的学科思维包括:直观想象、数据分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
科学素养中的学科思维包括:推理论证、模型建构、创新思维。
语文的直觉思维就是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接体验。语文的联想想象就是能够在阅读、表达、梳理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此外还包括运用语言逻辑与规律进行表达,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作品,能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或文学形象,并且进行创造性改造。
上述就是语文思维的具体内容,其中的联想、想象、概括等其实就是基本的思维能力。数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中的学科思维也都是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综观三个学科中所包含的思维素养,我们可以总结出四大类: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基于这四种不同的思维形式细化,我们就能得到15种基本思维方法以及5种综合思维方法。优秀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二十种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成为头脑聪明的人。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这四种思维形式是根据思维的材料的不同来区分的。
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思维材料进行的思维。以人物形象、具体事物的样貌作为思维的材料展开的思维都能称为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反映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的过程。
直觉思维是以由概念和表象结合而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知识组块”为思维材料进行的思维,指人脑不借助逻辑推理而是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表象和经验知觉,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事物的实质,并迅速做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
直觉思维看似虚无缥缈,但是人对一个事物的感知一定是有其背景的,比方说对一个人的了解、做某事件的长期经验积累等,都会影响到个人的直觉判断,直觉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OECD2030学习框架
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21世纪对学生进行素养培养的最高追求。OECD关于2030年的教育框架中指出,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能力的新一代公民。随时间的增长,或许留在孩子脑海中的知识已经忘却,但是形成的思维能力会伴随其一生。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1
巧妙设问,激发思维潜力
以语文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篇描写雷锋精神的散文诗,用细腻的笔触赞美雷锋精神,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形象思维。教师在授课前就需要思考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经历什么样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中,可以运用以下几个提问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
提问1:“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雷锋叔叔……”教师通过这一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其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想象够不够发散,想象的内容是否合理等。
提问2:“猜猜'泥泞'是什么意思?”此句由“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 ,就是他留下的足迹。”引出,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
提问3:“看着浑身湿透的雷锋叔叔,看着泥泞路上深浅不一的脚印,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什么?”这一提问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注意,创造性的表达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提问4:根据“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提问:“能说“年迈”的老师吗?”该提问不仅能够培养类比思维,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含义。
提问5:“不能说“年迈”的老师的话,那应该如何形容老师?”该提问将上一个问题迁移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以及迁移思维。
提问6:“想一想,还可以在哪里找到关心他人的雷锋叔叔?”此处属于开放性提问,培养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拓展迁移。
在分析解读文章的时候,不妨刻意地思考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融入文本当中,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产生更多生成性内容,拥有更丰富的感受。当教师对“学思维”活动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心中建构起二十种思维方法的进阶概念,就能在学科教学中真正渗透思维含量。
2
方法不一,丰富多样思维
以二年级数学加减法为例。二年级孩子在面对15-8的问题时,由于处在直觉动作思维阶段,他们需要借助形象具体的事物展开运算。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帮助他们理解。例如一共有15只船,划走了8只,还剩几只?一共有16瓶矿泉水,被买走了7瓶,还剩几瓶?
方法一:通过15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减,最后剩下7根小棒。这是一种以形助数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整合。当他们能够用数字代表具体的事物时,就有了抽象思维的概念,有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
方法二:根据破十法,15可以分为10和5,且10-8=2,2 5=7。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分析能力为代表的抽象思维得到了锻炼。
方法三:根据平十法,8可以分为5和3,那么15-5=10,10-3=7。能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中的分析和逻辑能力。
方法四:想加法,算减法。因为8 (7)=15,所以15-8=(7)。通过逆推的过程,锻炼学生的逆向思考能力。
面对同样的内容,不同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掌握了方法之后,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建模与随后的练习,并加以反思。总之,思维的内容决定了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思维方法。长期的思维方法培养,能逐渐形成这个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中渗入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它在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也能推动自己课堂提问等能力的提升。
李霞老师的现场分享片段: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