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没什么了不起!不就三千多年历史小地方

袅袅丹崖倒碧松, 悬泉一道挂飞龙。

闲磨石镜惊山鸟, 映出青天对雪峰。

在《空同集》中,此八首诗前为《经行塞上二首》,可见作者有一次长途旅行的过程。前七首写的都是途中所见,第八首写百泉。石镜”可以理解为百泉,回荡着天光云影,映照着古松雪峰。

这组诗是李梦阳览物之作,描摹精到,时有奇句。但总体来看,于字句的雕琢上用力甚深,但境界一般。这也是李梦阳诗之拘囿之处。

辉县古称共城,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现如今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人口84万,其中山地面积1007平方公里,丘陵216平方公里,平原784平方公里。位于太行山南部山麓,地理位置上来讲属于南太行。太行山从济源自西向东起,到辉县拐了个弯开始向北,一路蜿蜒到北京。辉县正好处在拐弯处,南有黄河,太行山正好挡住了南下气流,与暖阳气流在此交汇从而形成了冲击性平原。辉县地处豫晋两省之交,西与山西陵川县相交,北和山西壶关县以及林州市交界。其主峰九峰山十字岭海拔1732米。海拔最低的占城镇海拔为72米。淇河(百泉湖水乃淇河水潜流复出,又东流入淇河)、卫河皆发源于辉县。

辉县除汉族外目前有24个少数民族居住,分别是回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彝族、满族、苗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景颇族、维吾尔族、侗族、瑶族、佤族、哈尼族、白族、达尔族、撒拉族、傈僳族、仫佬族、俄罗斯族、德昂族、塔塔尔族。远古时期,炎帝族的一个较大分支——共工氏部族留居在太行山东南麓,也就是现在的辉县市境内,并将氏族名定为地名,即“共”。

周朝时期,辉县称作“共国”。西周时期,共国国君共伯和居住于此。之所以称作共伯和,共,是指封国“共国”,伯,是爵位(古代封国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和,是他的名。

共伯和善良仁义,善于治理国家,深得共国人民的拥护,名望很高,受到众多诸侯的敬重,在一千多个诸侯国家中堪称一位明君。当时的周厉王十分暴虐,国人忍无可忍,终于暴动,厉王吓得跑到彘(山西霍县)这个地方躲了起来。后来暴动平息,因太子年幼,诸侯推选共伯和代行王政,并将这一年定为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伯和代行王政后,把国家管理得很好,恢复了周初的繁荣。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 周厉王在彘地病死, 太子长大成人,共伯和就与诸侯辅佐太子继承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宣王。至此,共和终止,共伯和仍回到共国。

中国唯一一个以“县”为名的县级市,

取谢灵运“山水含清晖(辉)”诗句命名,

虽然它是一个县级市,

却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

集壮美太行山水和厚重文化底蕴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

新中国的第一次考古从辉县起步,

拉开了田野考古发掘大幕。

在辉县首次发现早于殷墟的商文化遗存,

创造了考古发掘的N个中国第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辉县人民靠着“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辉县精神,

劈山开路,拦河造田,

大打水土之仗,

彻底改变了辉县一穷二白的旧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书记郑永和带领辉县人民劈山开路,拦河造田,大打水土之仗,彻底改变了辉县一穷二白的旧貌,铸就了辉县的骄傲。 1974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题为《辉县人民干得好》的新闻纪录片,使辉县这个本不闪光的农业小县,一夜之间享誉神州大地。那一幕幕震撼的画面,一句句动人的解说,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每每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辉县百泉

百泉被称为“北国小西湖”,但举世闻名的杭州西湖,只能将源头追溯到《汉书》;而百泉,却在《诗经》中喷涌,早了西湖约1000年;

百泉被称为“中州颐和园”,但据《文汇报》载,颐和园是清朝乾隆皇帝在游览了百泉后,回北京“高仿”的一个大园子,初名清漪园,后改称颐和园……

一、曾倒映北京的皇城和天津的海

百泉,在辉县西北2公里的苏门山南麓,因泉眼众多故得名,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起源于商代,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算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泉水,志书上有“甘泉之父”的称谓。

百泉,作为隋唐大运河的源头之一,享有着世界声誉!

新乡的母亲河——卫河,就是古时的永济渠。百泉河与小丹河在新乡县合河村汇集,折而东流,组成了千里卫河的源头,从此,太行山下百泉,随隋唐大运河的一川金波,可行船直达天津,继而至当年皇城——北京。

1750年9月,乾隆皇帝从北京取水道南巡,到天津后,转北运河到临清州入卫河,逆流而上,船停靠卫辉府,拜谒比干庙,继而乘船经新乡北关西行,沿大运河来到卫河的源头——百泉。(摘自《卫河记忆》(李宝琴主编))

晚上,乾隆住在百泉翠华行宫(今百泉湖东岸百泉干部疗养院内),其母亲住进了白露园。乾隆游览百泉并留下很多诗词。他感慨百泉美景,对随行人员说:“早知有百泉,何必下江南!”

百泉是河南省唯一、我国北方重要的真山活水古典园林,玲珑雅致和雄浑厚重两者得兼。据香港《文汇报》记者戚红丽报道,北京颐和园就是乾隆皇帝仿照百泉湖建造的(昆明湖对照百泉湖,万寿山对照苏门山。由于乾隆对邵雍非常推崇,而颐和园中,也有一个原址在百泉景区的邵窝殿)。

但,仅凭这些美景,还不足以让乾隆帝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照搬”一座长相相仿的园子,百泉文脉流长,才更惊艳了那穿透千年的时光!

二、曾倒映群星璀璨的历史天空

《诗经·邶风·泉水》中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卫风·竹竿》中也说“淇水在右,泉源在左”(“泉”均指“百泉”)。到了战国末年,秦灭六国,这里就成了秦始皇囚居齐王的地方,至今尚有齐王墓在此。

几千年来,晋代名士孙登、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北宋大文豪苏轼、中国理学大师邵雍、南宋名将岳飞、明末大儒孙奇逢,还有近代的徐世昌冯玉祥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百泉的舞台上演绎出诸多奇异瑰丽的人间话剧。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碑一刻、一屋一瓦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绚丽故事。

苏门山

又名苏岭、百门山,系太行山余脉,海拔184米。“苏”的意思是“取草”;“门”为两山对峙。“苏门”者,樵苏者入山之门也。

啸台

苏门山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晋代名士孙登曾在此隐居,而另一位名士嵇康(竹林七贤之一)到这里拜访他,两个人没有交流,只是长啸。后人还为此修建了著名的“啸台”。

云石

百泉三大奇石之一,通体孔洞,形状似云,高六尺,阔三尺,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周际华立此,上刻有“切莫飞去”等字样。

卫源庙

位于湖北岸,是过去祭祀河神的地方,建于隋,宋、金、元、明、清均有整修,庙中有清晖殿,是百泉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建筑。

涌金亭

建于北宋年间,北宋苏东坡于元佑年间游览于此,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这里三面临水,亭下泉眼最多,湖水最深,亭壁至今还镶嵌着苏轼、元好问、许衡、徐世昌等人的50多通诗刻。

钓鱼亭

原名“洗心亭”,寓意为人在亭子里洗脸后,神清气爽、忘却烦恼,好像心被洗过一样。明正德八年(1513)左右,御史李元始建,后乾隆皇帝在百泉驻扎时,因其母亲爱吃湖里的鱼,乾隆为表孝心,就常在湖中亭子里为母亲钓鱼,遂改称“钓鱼亭”。

湖心亭

1928年冯玉祥驻兵百泉时所建,因居湖心而得名,内竖3米高石碑一通,原刻有孙中山总理遗嘱,周围石柱上写满三民主义信条。

邵夫子祠

明成化六年(1470),辉县知县张锦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邵雍所建。宣统二年(1910年)袁世凯、徐世昌於北侧添建厢房四间,祠内植有桃、竹,故又名“桃竹园”。

正殿塑邵雍坐像,拜殿正中悬“击壤亭”匾,两侧有朱熹(南宋理学家)撰、徐世昌(民国大总统)书“驾风鞭霆”(意思是说邵雍的治学精神就像驾着风、赶着雷一样勇往直前),以及爱新觉罗.成孚书“秘啟苞符”二匾。

饿夫墓

“饿夫”即彭了凡。清兵入关后,妻儿相继死于战乱,绝望的彭了凡带着国破家亡的悲愤心情来到苏门山,坐在啸台前说:能和孙登做邻居,一生足矣!然后效仿“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绝食而死。

当时在百泉书院讲学的孙奇逢按其遗愿,用两口瓮上下扣在一起,将彭的尸体立于其中,将其立身而葬,并在其坟前写下“饿夫墓”三字。1928年,冯玉祥驻军百泉,书写了“民族精神”四字,刻石立于墓前。

清晖阁

元代郭子忠的花园,明万历二十年(1592)县令纪云鹤在园内建阁三间,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意,取名“清晖阁”。

白露园

明代为新乡徐氏花园,康熙二十九年(1690)参政孙屋蔚重建大厅5间(南大厅),东偏月房3间,名曰“白露园”。

碑廊

这里共有231块石碑,保留了岳飞、乾隆、郑板桥、唐伯虎、文徵明、袁世凯、徐世昌等人的墨宝,以及元明清12个文人雅士合写的十二扇面。

在苏门山与百泉湖加起来70.5万平方米的整个景区内,有出现于不同朝代的93处名胜200余间古建筑,珍品难以一一列举。

三、骄傲的资本和苏醒的决心

百泉,身披一件穿了3000年的华服,迎来送往的,多是世间的俊采名士。如今,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急不躁,静静端坐在共城西北边陲。除了一年一度的药交会,还尚能唤起国人的“百泉情结”外,我们想,是否百泉本身,也能苏醒?

辉县的文化,辉县的魂,都在百泉!

百泉该有这样的决心,

她本就不是小家碧玉,

她有历史雕琢的丰肌秀骨和满腹经纶。

除聆听古时帝王将相的脚步声响,

在新的时光里,

她更要破茧成蝶,逆光飞行,

飞入寻常百姓家……

辉县,一个坐落于太行山脚下的小县城。因它为共工氏部族的发祥地,辉县有着“共首”“共国”“共城”等名称。它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八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生息蕃庶了。 ——题记

辉县,我生于斯长于斯,对她有着深厚的情意。曾记得,我在共城的旧城墙上驻足过,在文昌阁的广场上逗留过,在万仙山上游玩过,在百泉湖畔陶醉过。辉县,以她厚重的文化熏陶着我,以她悠久的历史影响着我,以她独特的风情濡染着我,让我迫不及待地用各种方式了解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辉县,沐浴共城清晖吧!

人文荟萃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华夏诗歌的总集,是古人文学智慧的结晶,其中《国风·邶风·柏舟》篇和《国风·邶风·泉水》篇均出自辉县。作为一个小县城,辉县能在如此大作里占据一席之地,钟灵毓秀自是名不虚传的。这里养育了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愚”弟子高柴、大隐孙登、竹林七贤、蔺相如、邵雍……

“辉县之胜在百泉,百泉之胜在书院。”北宋中叶,一代名儒邵雍在此创立太极书院,并常年在此讲学。周敦颐、程颢、程颐等著名理学家也纷纷前来和邵雍切磋学问、讲学授徒,一时间,太极书院名声大噪,前来书院求学者络绎不绝,人才璀璨。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至今没有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像太极书院这般独特、这般自由。

历经沧桑,历经风雨,在明朝成化十七年,督学使吴伯通就其故址建立了百泉书院。后来,因为开封遭到了李自成军队的围攻,城被水淹了,省贡院就移到了百泉书院,百泉书院作为省贡院经历了六科考试。还有一段时间,百泉书院作为科举考试的地方,是为全国最高的学府。

随着我国经济的南移,文化也跟着南迁了,以至于到了今天,百泉湖只是百泉湖,城内的书院街也风光不在。但是直到今天,在辉县城内小学里,还保留着清代百泉书院的部分遗址。在辉县市的博物馆里,还保存着百泉书院历代师生的文学著作一万多部,以及清代三大儒之一的孙奇逢在学院教学时留下的刻印书版上千块,这些文物静静的告诉人们:百泉书院消散在时光的轻飔中了,但是辉县人民并没有忘记它,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仍是莘莘学子的求学之地,学者大儒的传道之地。山仍在,水仍在,书院街的朗朗书声仍在。曾经人文荟萃的百泉书院,它所承载的精神会和苏门山一起万年不倒,和百泉湖一起千古流传!

世外桃源

辉县不仅文化领先,在风景上也是丝毫不逊色的。 清末,乾隆皇帝巡游辉县,观赏到辉县的山光水色,有感而发,写了《百泉》、《啸台》等共十二首诗,从多方面描写了辉县的如画山水。

谈起辉县风景,暂且不说那人间仙境般的万仙山,也不提那“亚洲一绝”的天界山,单单这高不过百米的突兀而起的苏门山,就令人流连忘返。它年代久远,景色宜人,它的美,不仅美在静空幽僻的松柏叠翠,更美在它那因历经沧桑而留于山上、流传在前辈口中的色彩各异的故事:来到苏门山坡,想到齐王田建曾被囚于苏门山,人们悲叹他听信谗言而酿造的悲惨结局;来到苏门山以西一带,想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在苏门山一带巧妙地利用水战智歼金兵,人们不得不为岳飞的智慧所折服,更不得不为岳飞精忠报国的崇高理念所折服;来到苏门山西岭的“仙人迹”,想到我国著名的隐士——使嵇康和阮籍甘拜下风的孙登,人们又不禁会感染于孙登高洁傲岸的节操、超然脱俗的情怀……

而苏门山下的百泉,一方面有着“北国西湖”之称,另一方面,京杭大运河的半壁江山永济渠,源初便是百泉。百泉“泉流百道,故称百门,会同于淇,合流入海。冬温夏凉,飞湍漱沫,负群岩以作固,涵细流而成广,酌而不竭,挹之弥冲”,且“吐呐堤防,周流稼穑”,人们来了以后,看到如此美的“世外桃源”,心情自是也跟着飞扬起来。

宝鼎疑云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区正中央,并列着两个大鼎,一圆一方,被合称为商代青铜器中的双璧。其中,司母戊鼎作为国宝,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以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为世人所熟知,可这个和它并列的鼎是什么鼎呢?

是出土于河南辉县的子龙鼎。与司母戊鼎相比,子龙鼎可谓是“默默无闻”,但能和司母戊鼎相媲美,自是有它的千金难求:抛去那些和司母戊鼎同样高大典雅的特点不说,子龙鼎是商末周初已知的最大圆鼎,子龙鼎在鼎的内壁近口缘处的铭文“子龙”二字中的“龙”字,是青铜圆鼎铭文中最早出现的“龙”字。

众所周知,鼎是国之重器,就如周王九鼎,被人们视为国家与权力的象征,在古代,用鼎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像子龙鼎这样一尊大鼎,它的身世是否如司母戊鼎那般显赫呢?

因为它是盗掘出世,且一出世就被偷运到了日本,所以,神秘的的子龙鼎被裹着层层疑云,大鼎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业内人士争论不休的谜团。

扑朔迷离的子龙鼎未见于任何文字记载,有关子龙鼎身世之谜的争辩至今不绝。有人说,如果解开了子龙鼎的身世之谜,也许就能解开一个国家的兴衰。

亘古烁今

自从隋朝大业四年,开通永济渠引入百泉水渠后,官府就在苏门山麓修葺了神庙一座,殿名为清晖,用以奉祀河伯神,每逢“紫莺娇春,红萼笑日”之时,人们便在此馨香祷祝,“申祈者倏来忽往,奠祭者烟交雾集”。庙会现场车水马龙,水泄不通,热闹至极。

随着庙会逐渐兴起,各行各业的商人看到了商机,药农也不例外,他们带着本地特产的各种草药赶庙会。因为开通了永济渠,全国各地的药商可以坐船通航,而且,从壶关县的紫团山到辉县境内的紫团巍(老爷顶)在一条山脉上,既是一处美妙的植物园,又是一座“天然药材库”,山上的药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质量上乘。人们都带着药材前来交易,大家卖出所余,购进所需,景象一派和谐。一个祭祀河神的庙会,渐渐演变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全国性的、以祭祀为主兼负百货及药材交流的大会,且规模越来越大,会期竟长达一个月之久。

亘古烁今的百泉药交会作为全国三大药交会之首,对推动医药事业、社会经济起着良好的作用。它有着1400年的历史,虽几经沧桑,但终恢复兴盛。在1993年,百泉药交会成交额高达24亿元,创历届药交会最高纪录。百泉也因容纳数万药商交易被称为“药都”,有着“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的盛誉!

俯仰随俗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辉县的民俗风情,名优物产,地方小吃也同样令人心驰神往。

每到六月,舅舅便要送来两个用面粉捏成的羊,每次送羊,舅舅都要给我讲这样一个故事:在清朝乾隆年间,县城里有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两个人,儿子叫黑牛。他的妈妈独自一人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他却很不孝顺。后来母亲实在没办法,便把他送到了舅舅家。

他的舅舅是个羊倌,虽文化不高,但是特别善于想办法,在六月的一天,黑牛跟着舅舅去放羊。放羊途中,黑牛看到了羊羔跪乳的场景,便问舅舅为什么,舅舅回答说,“是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后舅舅又引导他说:“动物尚且懂孝,人是不是更应该敬爱自己的父母呢?”黑牛听罢,泪流满面,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回到家以后,他痛定思痛,一改旧习,不仅孝顺父母,而且乐善好施,与邻里和睦相处,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舅舅担心外甥忘记他的教导,于是每到初夏六月,便牵两只羊送给他用以警戒。百姓们了解了其中缘由以后,纷纷效仿。年湮代远,活羊演变成了面粉捏成的羊,可是这其中蕴含的孝文化却随着岁月沉淀而愈加深厚:百姓以“六月送羊”作为对孝文化的敬仰,列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此之外,辉县还有“青皮萝卜紫皮蒜,耿村贡米松花蛋”等特产,更有“不甜的甜饭,没米的米羹”这种颇具地方特色的小吃,都为人津津乐道。

以上所述,仅是辉县璀璨文化中的寥寥星辰而已。共城虽只是面积仅两千平方公里的小县城,但是你不能因为它小就小看它,它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山明水秀;作为全国的书法之乡,全省的诗词之乡,辉县的民风比户可封;辉县人的自强不息,辉县人的厚德载物,怎是一个好字了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