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脱口秀的两个小时,是一天中最爽的时刻

从去年火到今年,脱口秀真的很出圈。即使你没有系统地看过脱口秀综艺节目,也会知道杨笠的“男人普通而又自信”,也知道“雪国列车”这组东北cp。

《脱口秀大会》让很多人认识了杨笠、李雪琴等演员,脱口秀行业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吐槽大会》推陈出新,犀利的吐槽让人直呼过瘾。

脱口秀不仅属于张雨绮、罗永浩们,也开始属于知识分子——罗翔、许知远也开始尝试用这种形式“有文化地吐槽”,让人们欣赏到脱口秀的另一面,也看到他们的另一面。

许知远在吐槽大会上降维打击张大大

不仅是在舞台上,脱口秀已经作为一种技能、一种艺术,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向知识付费领域渗透:

脱口秀究竟戳中了年轻人的什么点,才如此受欢迎呢?

有了年轻人,才有了脱口秀

脱口秀是舶来的艺术。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人们在集会上讨论各种社会问题。脱口秀被发扬光大是在20世纪的美国,美国的年轻人站上剧院的舞台,对生活和权威发出自己不满的声音。因此,脱口秀是属于年轻人的艺术。

国外的脱口秀舞台 Michelle Wolf认为,生孩子就像自然灾害

脱口秀很像单口相声,但又不同于相声。

相声基于码头、天桥文化产生,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取悦“各位看官”。不管怎么捧逗、调侃,观众的地位不容撼动。相声演员上台先作揖,给台下的“各位爷”鞠躬问好,都是表演的礼节。

而脱口秀从诞生到传入中国,一直是为了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从来不是为了取悦谁。脱口秀演员上了台,一番简单的开场之后,就开始了语言输出。脱口秀的表演不需要听众的认同,更强调自我表达,这十分符合年轻人“做自己”的心理。就像李雪琴潇洒地说出“我也不喜欢你!”一样,年轻人也喜欢用坚持自我来面对质疑。

把你逗笑的脱口秀,有点东西

1、逗笑我的不是别人,是我自己

脱口秀的内容很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很多话题本身就注定了能在年轻的观众里引起深刻的共鸣。

两性关系、亲子关系、租房、加班、社恐……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都可以出现在脱口秀舞台上。这些话题中,每个年轻人都有故事,听着脱口秀演员的笑话,脑海中可能都是自己的故事。既有当局者的体验,又有旁观者的反思与抽离,懂的人自然能笑出声。

王勉的《社恐之歌》里都是每一个职场社恐患者的影子

脱口秀用充满幽默的戏剧化手法将来自生活的素材进行包装,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舞台。与其说是脱口秀打动了观众,不如说生活本身就无比动人。

不仅内容,脱口秀的表演风格也很有互联网文化的特点味道,容易招人喜欢。

脱口秀的叙述方式不像相声那么层层深入,一番推导后才亮出底牌,脱口秀的每个段子基本都是独立的。在观众看来,这种表演少有修饰的痕迹,仿佛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这种个人化的表演方式容易加强情绪感染力,观众更容易带入自我。

比如,何广智用类似评书的演绎方式,整场都在讲理发这件小事,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我盯着镜子里我的头发,他盯着他的手艺,我们俩都没有说话,但这个时候我们两人脑海里都飘过同样一句话,就是“这也不能全赖他”。

2、生活中不敢说的话,脱口秀全替我说了

杨笠的心声“你们男人有底线吗”成为了社交货币、被骂上热搜,是因为对男性群体有所冒犯。但不得不说,脱口秀不负责维持公允,脱口秀的精神是反叛、犀利、毒舌。甚至可以说,冒犯是必要的一部分(国内的脱口秀在这方面已经很小心很温和了)。

脱口秀的舞台上,除了上面说的两性关系,人们在很多话题上都可以大胆开麦吐槽。生活中需要服从权威的人们,在舞台上可以反思、批判权威,这种位置上的颠倒让冒犯有了更多的底气。被人说出心声的感觉,简直爽到飞起。比如:

杨蒙恩眼中,甲方爸爸是不存在的:

杨笠看时尚超模,看出了身材,更看出了态度:

不管是乙方的满腹苦水,还是社会对女性的不成文规范,面对职场和生活中的权威或歧视,年轻人小心翼翼地在夹缝中存活,很多话不敢公开表达,更是无法真实地、自在地宣泄。久而久之,那些或无奈或愤怒的个人情绪,早已累积成一股无法得到释放的社会情绪。

《吐槽大会》上,越犀利的嘉宾越容易火,就是因为他们的吐槽充满个人风格,什么都敢问,什么都敢说。对于长期在同样处境下煎熬着的观众来说,难得一吐的槽听起来真的很爽。

当然,脱口秀的吐槽势必意味着对某些群体的冒犯,但是这种冒犯和幽默息息相关,脱口秀以不那么“一本正经”的方式完成了期待中的“咄咄逼人”。如果脱口秀的舞台上充满了理性、公正、思辨,我们也不会频频发笑了。正是个人化的情绪、偏见才塑造了脱口秀的精彩。

只有那些明白“这只是演出”的人,才能在面对冒犯时抛下心理包袱,忘记自己的身份,放松地欣赏。

3、调侃和自嘲,让我接纳自己和生活

当明星们都想把完美的一面呈现在舞台上,当很多人想要保持聚光灯下的完美状态,脱口秀表演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个跟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离婚的中年人、车间女工、在大城市艰难度日的打工人,给观众带来了可贵的认同感。

他们将自己的内心的活动搬上舞台,他们的缺点和困境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夸张——夸张到没有办法,夸张到令人发笑。

半夜没有回复老板的消息,在老板眼中:

脱口秀不仅明白生活的真相,还要用比真相更残酷的事情讲个笑话给你。听众就会明白,生活虽然很艰难,但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笑料啊!脱口秀看清了真相,也能把有苦又丧的东西笑着讲出来,依旧给了我们热爱生活的理由。

无数社交媒体和广告一直在为年轻人营造某种闪闪发光的理想生活,可现实是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也没有社会地位,很多人对当下的生活并不满意,甚至充满厌恶。自嘲恰恰是用“主动污名化”的过程缓解这种自我厌恶。

年轻人有时候也需要告诉自己“不止我一个人过得不好”、“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这样有助于帮他们跨过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呼兰建议做一个“中年危机”主题的鬼屋:

人们打卡之后进入灯火通明的格子间,键盘声此起彼伏,大鬼小鬼埋头加班,孩子抱着自己的大腿,说“爸爸我要上好学校!”

如果中年人去鬼屋玩,他们走出鬼屋之后,更大的现实鬼屋游戏才刚开始。

此情此景,哪个中年人看见,会不想冲上去握住呼兰的手呢!

人间不值得,看脱口秀止痛吧

密集的笑点、轻松的氛围,一场精彩的脱口秀,让工作之后急需减压的年轻人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一场心灵按摩。

来自脱口秀的治愈,并不是通过告诉人们多少道理而形成,而是用产生共鸣的题材、轻松的笑料,让人们在艰辛的生活里短暂地“爽一下”。人们看完脱口秀,除了对一些段子感到共鸣和慰藉,并不会有更多元、更深刻的收获。

即刻的满足,有多快乐,就有多短暂。看脱口秀笑过之后,还是少不得要在生活的大海里哭。

这届年轻人早就看清了人间不值得,他们渴望快乐很久了。脱口秀这一剂“安慰药”,让这生活的咸腥大海,少了些泪水,还多了点欢笑。

1.《我们还没准备好看脱口秀》BIE别的
https://mp.weixin.qq.com/s/IQHhiOeQSCW9CJUsp0K_PA
2.脱口秀:一场消解丧情绪的狂欢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K28YrRoJIFspr46shD7zyg
3.脱口秀时代:年轻人的吐槽乐园 译言
https://mp.weixin.qq.com/s/4ZFnl3YLngbIS9m5jTnK6Q

作者:猫头鹰

编辑:贝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