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须生唱空城

(来源:敬亭山上客的博客)

以戏说史,是京剧的一大传统。不过,在演的过程中,对史的演绎更多地融入了演者和观众的理解,不再是历史的真面目,人们往往借戏表达自己的一种理想。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推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的大儒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国家重臣。如果用什么家来下个结论的话,该是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戏台上,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榜样,无数艺术家用自己的表演诠释着自己心目中的诸葛形象。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一出戏当是《空城计》。

历史上是否真摆过空城计?空城计是否为诸葛亮的创造?据《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引《云别传》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赵云在曹军的追击下,退主营垒而设“空营计”。而《魏志·文聘传》引注《魏略》载,魏将文聘曾设空城计,以迷惑孙权,孙引兵而退。只有《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的记述中,才将诸葛亮和空城计联在一起,说诸葛在阳平设空城计。但裴松之本人却认为史无其实,因为当时司马懿正在宛城,而未在阳平与蜀汉交战。只有融汇史实和民间传说写作而成的《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摆空城、退司马的故事描写得活灵活现、神乎其神,但这是小说了。

不管历史上是否诸葛真的摆过空城计,但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故事在人们的心中却已根深蒂固。因此,自从卢台子根据《三国演义》将其搬上京剧舞台后,《空城计》成为老生中最为经典的剧目之一,上至“老三鼎甲”的谭鑫培、余三胜,下至前后四大须生,都以极大的精力研磨此剧,将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描绘得异常丰富,使诸葛亮的形象异常丰满。

史载,伶界大王谭鑫培演出此剧具有雍容渊穆的干才风度,可惜未留下任何音像资料。余叔岩的演出颇有谭风,也仅留下一段“卧龙岗”的慢三眼录音。现在最流行的是马、谭、杨、奚“四大须生“的《空城计》,四人的表演可以说是同源同宗,都未出老谭的范畴,且均受到余叔岩的极大影响,在塑造诸葛的忠心和智慧方面是一致的,但具体唱法和表演风格的差别使得他们对诸葛亮精神和气质有不同的侧重,使同样一个诸葛亮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马连良的嗓音圆润、柔和,演唱婉转、流畅、动听,表演优美、夸张,适合表现人物机智、幽默、老谋深算的气质,给人潇洒、飘逸的感觉。他在《空城计》中,以自己婉转流丽的唱腔和稳健潇洒的做表,着重表现了诸葛亮在司马大兵压境时的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和谈笑风生。

谭富英唱腔删繁就简,刚劲利落,赋予人物朴实真挚、意气风发、英气逼人之风貌。他的《空城计》让人感觉他对蜀汉忠诚无二,为蜀汉大业殚精竭虑,费尽心机。

奚啸伯嗓音不足,并嫌纤弱,于是他以丹田之气苦练一七辙口,吐字讲究喷口。按照《三国演义》故事发展,诸葛亮摆设空城计时距命丧五丈原已为时不长,委婉清雅的奚腔令人感到,此时的诸葛亮已空有一腔报国宏愿,实已成强弩之末。

杨宝森以高亢不足、宽厚有余之嗓音学挺拔峭劲的余叔岩,研磨一生,却是生前寂寞身后荣。杨派的《空城计》,宛如杨氏本人,行腔中有一种悲从中来的苍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评价,当属杨氏塑造的诸葛亮。

一样的西皮慢三眼,一样的西皮二六,却唱出不同的韵味,唱出一个诸葛亮不同的气质。民国时期的著名京剧评论家刘豁公先生概括京剧的特点,好像“千篇一律”,其实“变化无穷”。这种超理想的神秘艺术,其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听罢四大须生《空城计》,会感到确实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