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讲述自己和父母的6个小故事,送给千万个你我……

文/朱晓琦

父母是什么?
我有一个苹果,分一半给你,那是友情;我只吃一口,其余的全给你,那是爱情;我一口没吃,直接给了你,这就是你的父母。
父母是天天想你念你的人,父母是喊你回家吃饭的人,父母是一生护你周全的人。
当失落时想起父母,心中立刻涌入一股暖流,重新又鼓起了勇气。
父爱如山,坚实而有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尊敬的曾仕强教授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故事。

1

十五有志于学

小时候我看电视看到紧要处,爸爸总是叫我:“仕强去倒杯茶来。”“仕强,去门口看看。”

我就问爸爸,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爸爸说我是故意的。后来我才明自,爸爸是让我长大后不对任何事情着迷。

真是高明!爸爸考虑的是孩子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事,我们总是认为孩子完成作业才是学习,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比如勤劳、节俭、有耐心、能吃苦、早睡早起等,这才是志于学的重点,越早养成越好,而这些需要父母耳濡目染的引导。

2

三十而立

我爸爸不同意我这样,不同意我那样,是有他的苦衷,我必须马上就业,因为我是长子,后面还有弟弟妹妹。

当我们赞美父爱如山时候,有没有想过?山也有被掏空的时候,爸爸也有不可言说的苦衷,只是为了子女呕心沥血,苦苦支撑。
而立之年的子女,也应多替父母想想,有些孩子要复读,要考研考博,要出国,很少考虑父母的承受能力。
父母表面支持,内心多么希望子女也能理解父母的苦处,适可而止。
止于至善是追求合理的,而不是一定要最好的,父母积劳成疾都是为了孩子而落下了病根。

3

四十而不惑

我39岁那年,全身有六种病,就连上楼梯都困难。爸爸说:“早叫你看《易经》,你为什么不读?”我心里想,这和《易经》有什么关系?

爸爸讲,《易经》是讲未来变化的,后来我读了《易经》,才知道不是中国人乱七八糟,是自己不了解中国人,全身的病都不见了。

四十不惑,指的是对自己的原则不惑,其它部分还是有疑惑,中国人是活到老学到老。
人到中年,有一定的阅历和经验,不容易接受新的东西,经常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而《易经》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脑筋更灵活。少抱怨,多观察,及时做合理调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

五十而知天命

我有问题回家一定请教我的爸爸,知子莫若父。

儿子永远不了解爸爸,爸爸大我二十岁,他这二十岁的经历我是没有的。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人生五十才明白,一切发生的都是必然,都有定数,爸爸不是糊里糊涂,爸爸心里清楚得很,永远是孩子心中的大人。
中华文化有孝敬没有孝顺,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就是犯天颜,后果只能自作自受。

5

六十而耳顺

我六十岁的时候,我回家,我爸爸还把我当小孩子,我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感觉太好了,内心充满温暖。

因为别人到六十岁的时候已经没有爸爸了,所以说长大要独立,我都没有这样的感觉。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孝道文化被重视也应顺理成章。
古语说得好,家中自有活菩萨,何须灵山朝世尊?

6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爸爸往生的时候,是我帮他洗身,给他换衣服,当时就很后悔,我为什么不早一点,早几年替我爸爸洗澡,到最后才来给他洗澡?很遗憾。

各位,有机会给你爸爸妈妈洗个脚,你的感觉不一样,你会觉得,哎!做人还满有价值的,终于可以在我爸妈有生之年给他洗个脚。这是非常难得的经验,不要等到最后一次,这次洗了,下次可能就没有了。

给爸妈洗个脚,相信大多人都忽略了,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随着年岁的增长,有些东西会看得越来越淡,而家人之间的亲情则越来越珍惜。
从母亲怀胎十月,到如今的儿孙满堂,富贵、长寿、康宁、好德都一一经历,唯一追求的就只有善始善终了。
为了这一世不留遗憾,务必要在有生之年从心所欲,听从自己心灵的指引,完成自己的使命。
曾教授讲述父亲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从曾教授的话里话外,处处能感觉到父子情深。
父亲给予曾教授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更是整个世界,而曾教授又把这些智慧传承给自己的孩子,以及千千万万个你我。
人生就是跨越一座座山的旅程,永远无法超越的,是你心中爸爸的背影。
值此父亲节,一起致敬如师如父的曾教授,一起感恩我们自己的父亲。
感恩父母生我养我,伴我成长,为我遮风挡雨。
感恩教授引我教我,带我找到智慧人生的方向。
纸短情长,我们会谨记所有点点滴滴,永不停止向善而行!

【作者简介】

朱晓琦,陕西商洛人,现居北京。曾教授忠实粉丝,曾仕强公号写作团成员。国学文化爱好者,喜欢运动、健身、写作。热爱生活,珍惜拥有,活在当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