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战力强悍的瓦岗军,有程咬金、秦琼等悍将,为何最后惨败?

隋朝末年,隋炀帝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导致各地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有以关陇贵族势力集团为代表的诸侯割据,也有以农民揭竿而起组成的起义集团军。

当是时也,河北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军、河南瓦岗军,逐步成为当时实力最为强劲的三大起义军集团。而在这三大集团中,尤其以瓦岗军实力最为强悍,当世名将甚多。

乱世之中,要想问鼎中原,没有能征善战武将是绝对不行的,这方面河南的瓦岗军中可谓是武将如云,麾下五虎大将更是闻名于当世(后来很多人成为初唐名将)。

1、单雄信外号烈虎将,作战骁捷,五虎将之首,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

2、秦琼(后来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叔宝,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外号飞虎将。

3、王伯当,箭术无双,人称勇三郎,外号雄虎将。

4、程咬金(后来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史上的程咬金可不是只会三板斧,而是一名有胆识的悍将,外号螭虎将

5、罗士信,号称隋唐四猛第一猛,外号“今世孟贲”,外号猛虎将。

影视作品中罗士信

除了以上五名战将外,瓦岗军当时麾下还有徐世勣(后来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魏征(后来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等大人物也都在其中。

就是这样一支拥有二十万军队,坐拥如此之多名将名臣的瓦岗军为何在公元618年后迅速败落?

其一,起义军建立政权后内部矛盾激化,内部火并造成人心离散。

瓦岗军实际的创建者是翟让,后来李密上山(这有点类似于晁盖和宋江),在翟让和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军破金堤关,杀张须陀(隋炀帝时代最厉害的悍将,秦琼等人都在他麾下效力),占领兴洛仓,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由万余人发展到数十万人,在这期间主要谋划者是李密,因此李密在军中声望日隆,实际上李密在这个过程中收拢了很多原来隋朝的降将(如名将秦琼、名将裴仁基),形成了他的势力集团。

大业十三年二月,翟让自觉不能领导瓦岗军诸军,遂顺水推舟推让李密领导。李密自称魏公,改元永平,正式建立起一个和隋王朝对抗的政权。

影视作品中的李密

实际在这个过程中,瓦岗军各个派系之间的斗争逐渐白热化,其中有:

1、开创瓦岗寨元老派:翟让、徐世勣、单雄信等人。

2、隋军投降派:裴仁基、秦叔宝、罗士信、贾润甫。

3、李密派系:王伯当、程咬金、魏征。

4、其他山头前来投奔的有:郝孝德(后期也不简单)、刘黑闼(这人也很厉害,是李世明最头疼的对手之一)。刘黑闼手下有个苏定芳,后来归降唐朝,战功显赫。时至今日,河北一带的年画门神上有的就是他,可见影响之远。(秦叔宝、尉迟敬德也是年画门神形象)

李密担心翟让派系再次夺权,所以在公元617年,李密设计杀死翟让。杀死翟让后,为了安抚翟让旧部,李密仍让单雄信、徐世勣等人统帅翟让旧部,表面上人心安定,但实际上瓦岗军内部已经出现不可弥补的裂痕,这为后期失败埋下伏笔。

其二,瓦岗军归根结底是一支农民起义军,不能像李渊的关陇集团一样,在割据一方的时候已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瓦岗军,是起自草莽的一只队伍,很多人投身草莽是因为受不了压迫或无路可走,所以起义军内部一旦有利可图,往往迅速改变矛头,所谓见利忘义者多,贪生怕死者多,见风使舵者多,卖友求荣者多,胜聚败逃者多。

纵观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军,开始时都同仇敌忾,攻城掠地,兵锋极盛;而一旦建立政权,往往就贪图享乐,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搞小山头,小派系,开始内斗,走向衰败。明朝,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张角起义、李闯王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席卷天下的太平天国起义等等很多农民起义军无不最终走向衰败,成功的事例几乎没有。

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也逃不出这个怪圈,政权建立之初兵锋所指,披靡天下,连隋朝最厉害的悍将都兵败身死,但李密自称魏公,建立政权后,已经不能同心协力,一致对外了。就看李密被击败后,瓦岗军名将去留就可见一斑。

1、李密被王世充击败之后,王伯当、魏征跟随着李密投降了李渊,后李密、王伯当欲再反唐,被杀。

2、张亮投降了唐朝,后来经过房玄龄的举荐,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玄武门之后,因功被封为右卫将军等。因为功劳,张亮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但是后来的他因为谋反被李世民处死了

3、单雄信、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投靠王世充,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后又转而投靠李唐。

4、徐世勣投靠窦建德,其后他想要杀害窦建德的计划泄露,只得逃跑归唐。

5、刘黑闼为王世充俘虏后逃回河北,依附窦建德,封汉东郡公,以骁勇多谋著称。窦建德死后,刘黑闼召集窦建德旧部起兵,后自称汉东王,建元天造,都城洺州。与唐朝多次交战,先被唐太宗李世民击败,后被太子李建成击败被杀。

其三,与隋朝宇文化及领导的精锐之师决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损失惨重,后被王世充以逸待劳一举击溃。

李密领导瓦岗军围杀张须陀,逐渐取得河南、山东一带的土地,威名远震,之后又攻占隋朝的回洛仓、黎阳仓等几大粮仓,势力迅速扩大到二十万人,成为北方义军的盟主。此时的瓦岗军,实力最为强劲,李密也逐渐有些志得意满,听不进身边人的意见。

李密自恃兵强马壮,主动率部在河南北部与宇文化及进行决战,宇文化及的骁果军是隋朝最后一只劲旅,军纪严明,久经战阵。决战中,李密靠人多将多击溃宇文化及,但自己也损失惨重。

李密此时想趁胜利之势,一举攻占东都洛阳,击败王世充,殊不知,在同宇文化及战斗中已经死伤惨重,洛阳城池易守难攻,何况王世充久为隋军大将,手下精兵强将也不在少数。结果,李密与王世充在洛阳周边大战百余场,李密的重要谋士柴孝和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溺死于洛河,王世充的部将杨威、王辩、霍举、刘长恭、梁德等也死于对瓦岗军的战斗中。

公元618年九月,王世充率五千兵来决战。在战前李密采纳了多数将领的正面迎敌主张,却殊不知此时的瓦岗军已经在数次大战后伤及元气,已不复当年之勇。结果与王世充一战既败。

邙山之战虽然是瓦岗军失败的终点站,却也是之前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与农民军起义所固有的弊端和本质有关,但也与李密后期的骄傲轻敌,战略错误,人心离散不可分割。

邙山之战失败后,李密不久便投降唐朝,在逐鹿中原过程中,一时风头无两的瓦岗军,在短短一年之内迅速瓦解,走向了灭亡,怎能不令人叹息。

宋代著名政治家欧阳修说: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