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有益)柳永:红尘来去,多情是他,纯情也是他(之一)
在亲自导演并经历“烛影斧声”千古谜案之后,赵光义于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在没有“太祖遗诏”这种最有说服力的法定文件支持情况下,从国家大局和老百姓利益出发,临危受命、强行即位,是为宋太宗。先后使用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等五个年号,在位执政共计二十二年。
大宋雍熙元年,即公元984年,是赵光义即位后的第九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一年,赵廷美卒。赵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生三老弟,原名光美。在太平兴国七年,被太宗掌握了其图谋不轨、管教下属不严、纵吏为恶的证据,被罢了开封尹,又遭宰相赵普多次实名举报其与卢多逊相互勾结,被降为涪陵县公。这一年,谪居房州,郁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
有死必有生。作为一个平凡的闰年,显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小事。
比如,柳永出生。
柳永的父亲,名叫柳宜。在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6年),南唐覆灭后,随着“江南伪官”归附大宋,被组织安排为山东雷泽县令。在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调任山东费县县令。在这工作了六年之后,柳永出生了。
柳宜夫妇充分贯彻了大宋“早婚而晚育”的号召,这一年,他四十六岁,妻子刘氏,四十四岁。
这个时间节点,南唐后主李煜,已经去世六年。一代词人温庭钧,已去世十八年。
柳永曾经问过父亲柳宜:“咋感觉我是个官二代?”
这个时候,柳宜就要给他普及知识:“千万不要说你是啥官二代!县令根本不算啥官!即便算是个官,那也是我努力的结果,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一定要给我记住,我们家族是文化人。我希望你成为文二代,而不是啥官二代。”
每次这种时候,柳永都无言以对。
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唐代文学家柳冕的后代。他是韩愈文论的先驱,出版有专著《笔语》,已经失传,但幸好在《全唐文》中,刊发了十篇文章。
柳永的祖父名叫柳崇,在儒学界很有名气。唐朝末年,时局动荡,刘崇在福建崇安隐居读书,不管江湖事。朝廷多次派人过来动员他“老柳,出来和我们一起搞事情嘛,我们给你五位数年薪”,都遭他拒绝了“我读书少。搞不动你们那个,你们把待遇送给更厉害的高手吧。”
尽管柳崇不愿意做官,但并不影响其后代进入职场,并越做越大。六个儿子都进入了体制内,尤其是柳宜,作为老大,一炮打响带了个好头,为官相当清正廉洁,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当上了监察御史(中纪委副书记)。朝代更迭到宋朝后,起步就是县令,后面最高升到了工部侍郎(建设部副部长)。
柳家在骨子里面,还是希望自己家的后代首先是一个文人。柳永出生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其实并不叫这个名字。有文化的父亲,给他取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三变,字景庄。由于在家中排行第七,有个小名叫做“柳七”。
之说以老爹给他取名为“三变”,在源于一本叫做《论语》的书,里面一篇文为《子张》说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直接翻译的意思是是说: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苟。
要简单直白地进行翻译,只有两个字“气质”。
很显然,父亲用取名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儿子未来的愿景:饱读诗书,成为君子,考取功名,成为朝廷栋梁。
确实有是如同父亲预设的那样,柳永三兄弟,最终都成为了文化人。其中,大哥柳三复,当到了兵部员外郎。二哥柳三接,当到了刑部都官员外郎。
柳永周岁那年,家里其乐融融地搞了一场“抓周”仪式,用来预测孩子的前程。在一大堆物件中,柳永竟然首先抓起的是胭脂。
有客人反应特别快:“这下安逸,以后显然要娶一个如花似玉、才貌双全的老婆啊!”大家乐呵呵之余,唯独柳宜表现得十分不爽:“怕是这家伙以后要在胭脂粉堆堆里面打滚?”
第二次,他终于抓起了笔墨。这下终于合了父亲心愿了。
转眼到了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柳永三岁。父亲柳宜接到组织部的通知,有费县转任到濮州任城,平级调动,还是当县令。柳永开始随着父母搬家。
无疑,童年是十分快乐的。有一个有文化的父亲,还有一个有才气的母亲,不想成才都不行。
老来得子的喜悦,让柳宜对柳永呵护备至。但是,好像除了儿子之外,就没有多少让他开心的事情了。
想当年,在南唐时候,好歹也是监察御史(中纪委副书记),现在时代变了,竟然混成了县令,而且多年都还是县令。尤其是,在职级待遇上,宋朝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偏见。
宋朝官员的工作制服,颜色五彩缤纷,所谓“腰金衣紫”“红的发紫”就是说的大宋的官服,从颜色上就能看出职级的高低。唯独是对待这种从南唐“转”过来的干部,却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绿色。这个绿,在宋朝的官服里面,品级最低。
这特喵的不是明摆着坑人么?
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眼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参加大宋的科举考试,首先让自己成为宋朝的进士,就可以穿上其他颜色的官服了。但经过努力,竟然离目标越来越远。一起复习的好朋友郑文宝、王禹偁都先后上岸,唯独他一人屡战屡败。
那就只剩下第二条路了,那就是“叫阍上书”。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操作方法,就是找一个自己觉得冤屈的理由,再实名申诉。他决定做这个事情之前,其实是担心风险的。就算不开腔,官场都对这种前朝“转任”来的干部处处打压,万一用力不当,则把上级惹毛了,后果很严重。
这种思想上的斗争,在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终于得到了最终答案。这一年,朝廷专门发布了一个文件,对这种“转任”过来的“江南伪官”,取消工作服颜色方面的限制。这很显然释放了一个信号,朝廷对这一伙人不再有啥偏见。
柳宜于是马上动手,搞“叫阍上书”。果断带着自己整理的三十卷文章到帝都汴京,写请示,要求参加考试。
这次上书动静有点大,惊动了首席执行官太宗赵光义。太宗安排宰相吕蒙正主持考试,这一考不打紧,老吕对这个胡子长得老长的老柳,十分喜欢。给皇帝汇报说:“这人相当有文化水平,写得一手好文章,才思敏捷,值得重用!”
被宰相亲自点赞并推荐后,柳宜果然摇身一变,升职为湖南路全州通判(省纪委书记)。按照当时的规矩,包括川峡西路、广南东西路、福建路、荆湖南路在内的八路之地,不准干部带家属上任,要不然得遭记过、警告。
柳宜到全州上任之前,只好把老婆孩子等,送回福建崇安五夫里。
柳宜离开任城的当天,竟然有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前来送行,简直让他感慨不已。
随着父亲的上任,柳永必须离开还没有坐热的京城。他要去往的,是远在福建崇安五夫里的故乡。他是他从未去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