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女道士王熹贞,宣告自己即将羽化,引10万人来观礼结果如何?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道教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道教信仰在中国也十分普遍,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乃至贩夫走卒之中都有着道教的信徒。

和佛教宣扬六道轮回,下世超脱不同,道教追求的是羽化成仙,也就是通过虔诚的修练,信徒可以白日飞升,得道成仙,逍遥世外,遨游九天。

“羽化”一说虽然玄妙,但是在历朝历代的传说之中,却不乏得道飞升之人,明朝万历年间的女道士王熹贞便是其中一个。相传她潜心修道,预测到了自己的归天羽化之期,在她羽化之时还有十万百姓前往观看膜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昙阳羽化

王熹贞原是一位高门小姐,她的父亲王锡爵官位显赫,一度位列武英殿大学士之位,明朝不设丞相,大学士便堪比宰辅。但是王熹贞自幼儿就与其他的官宦小姐不同,她不喜爱钗环女红,反而对佛理道法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兴趣。

等到长大一些,父母便为王熹贞挑选一位徐姓公子为婿,但是王熹贞一心向道,不动凡俗之念,经常关上门来一个人静坐参悟大道,当她知道家人将她聘给徐家时,她婉拒说与徐公子没有缘分。

果然,还没有等到王熹贞过门,徐公子便少年早夭。王熹贞自此更加虔心向道,据说,还曾有上仙真人亲自降临她的房中,为她传授道法,根据记载,每次仙人来时,都仙乐飘飘,环佩清鸣,王熹贞的修为也因此更加精湛。

王锡爵最先对女儿所说上仙降临之事也将信将疑。但后来他曾亲自在门缝中窥探到上仙衣饰,从此深信不疑,对女儿修道之事,大为支持。相传王熹贞本人也颇有道法,曾在众人面前演示法术,所以也获得了一批不少的信徒。

万历八年,王熹贞自称预知了自己羽化归天的日期,于是出门来向父母和诸位亲戚辞别,众人听了都大为吃惊。到了九月九日,也就是王熹贞预知自己归天的那一日,王熹贞来到未婚夫徐家公子的墓前,服用了许多丹药之后归天了。

对于王熹贞归天场景,王锡爵描述得神乎其神,据说王熹贞坐化之时,天空出现两条白虹,随即红光漫天,在场观礼的十数万众,跪地膜拜的,口颂法号的不可计数,场面十分壮观宏大。

由于王熹贞的法号为昙阳子,文人王世贞专门写下了《昙阳大师传》,记述了昙阳大师在家修道,出家,直到升天的全过程。昙阳子也因为王世贞的宣传而广为人知,多了无数顶礼参拜的信徒。

不过,虽然王熹贞已经羽化归去,但是由她引起的纷扰争端才刚刚开始。

二、尘世纷扰

昙阳子羽化一事很快引起了轰动,随之也带来了两队人马的对峙和纷争,一队是昙阳子的信徒,以王锡爵、王世贞为首,另一队便是反对者,以内阁首辅张居正为首。

昙阳子生前的父亲王锡爵不仅为女儿立庙祭祀,还不惜违反中国的传统礼法,拜女儿为师。王世贞本是文坛前辈,地位超然,又已年过四旬,但是他同样也心悦诚服地拜飞升时才年仅二十三的岁的昙阳子为师,并且为其著书宣扬。

王世贞在文坛上颇有号召力,在他的《昙阳大师传》问世之后,不少文人都争着拜昙阳子为师。当时包括王冯梦祯、陈继儒、徐渭等在内的文人雅客先后以昙阳子弟子自居,民众中的信徒更是不可计数。

影响如此大的一件事,自然也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张居正在得知这件事后,敏感地意识到此事非同寻常,将其斥为“妖妄之事”,他手下的御史立马就此事上书弹劾王锡爵与王世贞,就这样一场民间的女道士“仙化”之事就演变成了朝堂上的政治争端。

皇太后洞若观火,看得出来两派人都各有图谋,为了朝局安稳,下令张居正不要过问此事,朝堂上关于此事的争端才平息下来。不过,皇太后虽然能够勒命朝堂不提此事,却关不了民间的悠悠众口,民间关于昙阳子的种种传说,昙阳子羽化真假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

那么,昙阳子是真的羽化成仙了吗?为什么此事又能引起朝堂两大政治集团的对峙呢?

三、事情真相

其实,如果留心一点就会发现,无论王锡爵也好,王世贞也好,还是后面拜昙阳子为师的名人雅士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被张居正排挤的不得志之士。

王锡爵因为反对张居正母丧期间不按制守丧而被其踢出了朝局,王世贞同样因为与张居正交恶而仕途不顺,两人都想要提高自身的世俗影响力以获得声望。而此时,王锡爵家中虔心向道的王熹贞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于是,他们精心包装出了一位修道有成的昙阳子,王熹贞此时修道已经小有名气,也有扬名立万的想法,她知道如果能够得到父亲和文坛名士王世贞的帮助,自己的名声自然能够传得更远。

当然,王熹贞,也就是昙阳子本人对修道是极为虔诚的,只是想借助世俗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罢了。至于她羽化一事,根据现代科学的解释,极有可能是她在修行过程中服用金丹过多,神经中毒,产生了幻觉。迷迷糊糊中以为自己得知了“坐化”之期。而且根据对昙阳子死后遗容的描述,也复合中毒而死的症状。

当然,在王锡爵等人的认知里,昙阳子是羽化归去了。所以他们借此造势,进一步著书立传,描绘了许多“神迹”,引得信徒纷纷膜拜。张居正自然看出了王锡爵等人的用心,所以才会将其斥为妖妄。

小结:

总之,对于“昙阳子”的争议,其实是张居正和王锡爵在抢夺民间信仰的解释权。时光流转,如今张居正和王锡爵等人都已经化为了尘土,王锡爵等人建构的“昙阳子”影响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晚明宗教信仰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算得上是阴差阳错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