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皆风景丨卢晓峰作品赏析《逐》

逐,仅有10个笔画的动词,它的力量是在我看到或是听到它时,脑海中便不自觉的浮现一幕又一幕的场景。我想到的是“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的人潮汹涌;是“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的兴致畅然;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热闹焦急。

《逐》 作者:卢晓峰 尺寸:200X200cm

但以上的种种思绪在看到卢晓峰教授作品的瞬间,便停止了纷飞。最常见的街景随着卢晓峰教授,随着他手中的笔,笔下的纸和某一特定时刻的定格,混乱的城市人潮就这样恣意的在纸上生根发芽。

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曾提到:“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是所谓的人生三境界,但又何尝不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呢?或者说是一个艺术题材、一张画的呈现过程。第一个阶段是看山是山的凡夫境界,被物体表象所迷惑,一味追求轮廓的相似,被外境牵着鼻子走。第二个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的自我解读,眼不见形,耳亦不闻声,自我感悟,内在消化。第三个阶段又是见山是山,此时物像真真切切,外在世界全然无我,似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简而言之:看山是山是建构;看山不是山是解构;看山又是山是重构。从物体表面到艺术系统,这不正是艺术家所追求的独特风格吗?

卢晓峰教授的画作便是这“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了。画面的“乱”是超越了街景的乱,是历经了建构、解构到重构的自我形成,是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之后内心坚定的山,是落于纸上肯定的物象形态。

《逐》局部

回到画作中,数不清的人在向前“冲刺”。或体形宽大如巨石,或体形枯瘦如槁木,是人或不是人在此刻显得没有很重要,因为画面形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很多时候这种形象更像是一些道具,赋予他们生命与灵魂的是作者的思维。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时需要具体点,有时需要抽象点,这都以画面适合为原则。当然,画面的合适不一定都是协调,也有可能是冲突,有意而为的冲突, 因为这种冲突可能恰好是想表达的情与意。

唯一重要的就是向前冲。抬头、低头、目视前方,没有目的,只为了身后的参赛牌以及瞬息变化的竞赛名次尽力向前。

《逐》局部

灰色的基调注定了这是平凡而又不平淡的一天,也可能是大部分人过去日子、未来日子的每一天,这自然是不愿看到的。原本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充满雾与雨的日子里,在社会持续的高耗磨损中慢慢丧失灵动与快乐,不停的追逐,追逐。但其实你可以适时的停下来或者速度慢下来,一边看风景,一边赶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