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上猪
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一辆大货车正在爬坡,司机已经连续开了很长时间,正在昏昏欲睡。就在马上到达坡顶的时候,迎面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司机把头伸出窗外,朝着货车司机大喊一声:“猪!”瞬间两车擦肩而过。货车司机的瞌睡一下子全醒过来,他以极快的速度把头探出车窗外,朝着那辆还没开远的车怒吼:“你TM才是猪,你们全家都是猪!”骂完心里还有点小得意,多亏反应快,要不就吃亏了。但当他再转回头时猛然看见,下坡路上竟然有一群真正的猪,他来不及刹车,结果是撞猪翻车。
为什么别人的好心提醒会被认为是被辱骂?这个司机出了什么毛病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其实,这不过是他的思维模式出了问题。人在需要尽可能快速做出反应的时候,常常是非理性的。这时候起主导作用的,是直觉和由过往经验反复巩固,进而塑造出来的模式化思维。这种思维能帮助我们增加决策的效率,节约思考成本,所以非常重要。然而正因为重要,才要求我们重视它,避免让那些错误的或因固化而变得不合时宜的思维模式误导了我们。
回到开始的例子,那位大货司机的第一反应为什么是被辱骂而不是收到了善意的提醒呢?这大概率跟他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有关。可能在他熟悉的环境里,人们习惯使用类似的方式去表达(不一定都是骂人,也可能是开玩笑),由此慢慢的在他的思维里把“猪”和骂人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听到这个词儿的第一反应当然是马上骂回去,别吃了亏。
这种狭隘、固化的思维会经常把我们引向错误的方向,或是做出简单粗暴的结论。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样的口头语:
那肯定是……
这事儿百分之百……
这人就是一个……
事后会发现,这种结论即使对了也没多大意义,因为这种单一的结论会忽略更多的事实。这种固化的思维只是把复杂世界的某一个角度反映在我们的头脑里,然后人为的在头脑里构筑一个假想的世界。用这种框架去看待世界,出现错误偏差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塑造更多健康的、可扩展的和能够持续成长的思维模式才是正确的方向。这不仅仅能减少我们在做出应激反应时的错误,还可以看到事物发展的更多可能,在可控的情境中更多的把握自己。否则,撞上猪就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