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99:尚德缓刑书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1、昭帝:刘弗陵,汉武帝刘彻少子,母为钩弋夫人,西汉第八位皇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继位时年仅8岁,前74年,因病驾崩,年仅21岁; 2、昌邑王:刘贺,其父为武帝第五子刘髆(bó),5岁袭父爵为第二代昌邑王,昭帝病卒无后,霍光迎其继位,年19岁,27天后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史称昌邑王或汉废帝; 3、宣帝:刘询,武帝刘彻曾孙, 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前74年~前49年在位,有贤君之称; 4、路温舒:生卒年不详,字长君,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
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huán)公以兴;晋有骊(lí)姬之难,而文公用伯(bà)。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
1、无知: 即公孙无知,前686年弑齐襄公,自立为君 ,史称齐前废公; 2、桓公:齐桓公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前685~前643年在位,公孙无知被杀,齐国内乱 ,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后即国君位,任管仲为相,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3、骊姬:晋献公宠妃,为立其子奚齐为太子,挑拨离间,致使晋献公迫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 4、文公:晋文公重耳,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 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伯:通“霸”; 5、赵王:刘如意,高祖刘邦宠其母戚夫人,尝欲立为太子,高祖薨,为吕后毒杀; 6、诸吕:指太后吕雉家族成员; 7、孝文:汉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在位,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
1、是:此,这; 2、作:兴,起; 3、开:启发,引导; 4、桓:指齐桓公;文:指晋文公;扶微兴坏:即扶持微弱的国家,复兴衰败的国家; 5、文:指周文王;武:指周武王; 6、泽:恩泽;润:惠及; 7、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及周武王的合称; 8、天下归仁:天下归服于仁德,语见《论语·颜渊》。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líng)圄(yǔ)空虚,天下太平。
1、至德:最高尚的道德; 2、省:减轻; 3、关:交通要道;梁:桥梁; 4、一远近:远国近邻相待如一; 5、大宾:贵宾,多指君王的宾客; 6、赤子:初生的婴儿; 7、恕情:犹推己及人; 8、囹圄:监狱。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zhāo)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sì),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
1、昭:显示; 2、即世:死,去世; 3、嗣:后代; 4、焦心:谓心中忧急; 5、昌邑:指昌邑王刘贺; 6、援:引; 7、授命:授于帝王使命; 8、自亡:谓自取灭亡。
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gōng)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chù)亡(wú)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1、皇天:指天; 2、至圣:极圣明贤德之人; 3、大将军:指霍光,字子孟,霍去病异母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昭帝8岁即位,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政,昭帝崩,迎立昌邑王,旋废之而立宣帝; 4、股肱:大腿与手臂,辅佐之意; 5、黜:废;亡:通“无"; 6、辅天而行:辅助上天行事。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dí)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1、大一统:以一统为大,即重视一统; 2、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指皇位; 3、正始受命之统:整顿现在开始受命的纲纪; 4、涤烦文:清除烦琐的法令条文; 5、疾:疾苦; 6、存亡:使灭亡的国家复存;继绝:使绝嗣的复续; 7、应:顺应。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hào)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fěi)谤(bàng),遏(è)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yú)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bì)塞(sè),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1、文学:指儒术; 2、治狱之吏:谓掌管刑狱的官吏; 3、正言者:正直、公正而言者; 4、遏过:抑止错误; 5、盛服:指儒者,因儒者峨冠博带,衣冠整齐,故称;王: 《汉书》中为“生”; 6、切言:恳切的言论;郁:积; 7、熏:熏陶,这里有迷惑意; 8、蔽塞:谓掩蔽; 9、亡:失。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wú)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lù)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zhǔ)。
1、亡:通“无”;金革:兵甲,借指战争; 2、戮力:同心合力; 3、洽:周遍,普遍; 4、大命:犹言命脉; 5、绝:断; 6、属:连接。
《书》曰:与其杀不辜(gū),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zēng)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pì)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1、“与其杀不辜”句:见《尚书·大禹谟》,与其错杀无罪之人,宁肯犯不按常法办案的过错;经:常规,常道; 2、相驱:互相争逐; 3、以刻为明 :以苛刻为明察; 4、深:指执法严峻;公名:公正的名声; 5、平:公平; 6、自安:自己安身,保全自己; 7、流离:犹言淋漓; 8、比肩:肩并肩; 9、大辟:死刑; 10、伤:悲伤哀痛。
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chuí)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shēng)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nà)之;盖奏当之成,虽咎(gāo)繇(yáo)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gū)。
1、棰楚:指鞭杖之类刑具; 2、胜:堪; 3、饰辞:粉饰言辞,即假话;视:通“示”,指向....招供; 4、利其然:利用他们这样,意利用犯人不忍拷打而招供; 5、指道:引导;明之:依据法律条文明确其罪行; 6、畏却:怕被驳回; 7、锻炼:指琢磨文字; 8、周内:指罗织罪状,陷人于罪; 9、奏当:上奏判罪;成:定; 10、咎繇:即皋陶,传为虞舜时学管刑法的官;听:判断,处理; 11、死有余辜: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辜:罪。
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wú)极,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sè)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1、成练:谓琢磨文字构成的罪名; 2、文致:玩弄法律条文使人入罪; 3、深刻:指严峻刻薄; 4、残贼:残酷陷害;亡极:没有穷尽; 5、偷:只顾眼前; 6、贼:害; 7、“画地为狱”句: 即使画地作牢狱,也决计不走进去;即使削木作狱吏,也一定不来对质; 8、疾:痛恨;风:指民谣; 9、离:离散;塞道:堵塞道义。
臣闻乌鸢(yuān)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sǒu)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nì)恶,国君含诟(gòu)。
1、鸢:老鹰; 2、集:鸟栖树上; 3、诛;责罚; 4、薮:多草的湖泽; 5、疾:指毒害的东西,如猛 兽毒虫之类; 6、瑾瑜:泛指美玉;恶:指瑕疵; 7、含:忍受,包容;诟:耻辱。
唯陛下除诽(fěi)谤(bàng)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zhēn)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wú)极,天下幸甚。上善其言。
1、切言:恳切的言论; 2、箴谏: 规谏劝戒; 3、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 4、治狱:指刑狱; 5、履:踏,走上。
《尚德缓刑书》全文: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huán)公以兴;晋有骊(lí)姬之难,而文公用伯(bà)。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líng)圄(yǔ)空虚,天下太平。
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zhāo)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sì),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gōng)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chù)亡(wú)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dí)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hào)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fěi)谤(bàng),遏(è)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yú)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bì)塞(sè),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wú)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lù)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zhǔ)。《书》曰:与其杀不辜(gū),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zēng)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pì)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chuí)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shēng)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nà)之;盖奏当之成,虽咎(gāo)繇(yáo)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gū)。
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wú)极,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sè)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yuān)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sǒu)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nì)恶,国君含诟(gòu)。唯陛下除诽(fěi)谤(bàng)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zhēn)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wú)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清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评:
论者谓宣帝好刑名之学,温舒此疏,切中其病,非也。是时宣帝初立,未有施行。盖自武帝后,法益烦苛;宣帝即位,温舒冀一扫除之,故发此论。其言深切悲痛,宣帝亦为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