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梅江镇下马桥头村:始祖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
走进梅江镇下马桥头村:始祖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
下马桥头村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西偏北1500米。村民委员会驻下马桥头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1.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7亩、山地2255亩。下辖下马桥头和洪斯坞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22户,700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水果为业。
下马桥头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周姓,明正德年间自横溪衍分迁入。有村民小组4个,158户,460人,耕地225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水果为业。村中有树龄500多年的古樟一株。
洪斯坞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北800米。世居洪姓,由下陈大厦口衍分迁入此坞中,村以姓氏和山坞得名。有村民小组2个,64户,240人,耕地102亩。村民大多以种植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水果为业。
据溪口周村《镇溪周氏宗谱》、田畈周《浦阳周氏宗谱》、通津桥《通津桥周氏宗谱》、大斯《大施周氏宗谱》记载:始祖:周敦颐;始迁祖周緼,又名谐,字继文,号维康,行賜四,任县丞,宋建炎年间迁居乌伤,复迁浦江横溪,今兰溪横溪。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初为分宁(现在江西省修水县)主簿,后知南康军(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一带)。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及《周元公集》。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前人称赞他“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家几代住在营道的濂溪。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湓江,他也名之为“濂溪”。学者称他濂溪先生。卒谥“元公”。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