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故事 | 国山碑,汉字书写演化的标本
总
览
国山碑的身份信息
国山碑,位于宜兴市张渚镇善卷国山西麓,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山,原名离墨山,相传仙人锺离墨于此修炼得道,故名。据史料记载,三国吴天玺元年(276),阳羡(今宜兴)发生地震,出现了十余丈长的石室。东吴末帝孙皓以为祥瑞,乃命司徒董朝来阳羡封禅,将离墨山封为中岳,改名国山,并刻石以记,为国山碑。该碑略近圆柱形,上端微锐,形如囤,俗称“囤碑”,因系董朝来此封禅而立,故亦称“董碑”。碑高2.35米,周长3.3米。四周环刻封禅文辞,计43行,每行25字,共约1000余字。碑文篆书,为吴国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苏建所书。内容记述了立碑的缘由及封禅内容等等。该碑由于长期处于山顶露天环境中,至宋代已有许多字迹剥蚀难辨。为了保护碑石,清乾隆十九年(1764),荆溪(今宜兴)知县唐仲冕始建护碑亭以蔽之。民国年间,储南强先生又扩建为六角石亭。1990年新建四方圆顶护碑亭,并辟国山碑院对其加以保护。
国山碑是我国留存至今的极为稀罕的三国时期石刻,其书体方正敦厚,用笔朴拙遒劲,有周秦遗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国最早记载地震现象的古代石刻,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实
地
探
访
国山烟寺今犹在
长久以来,国山碑深藏在山麓,上山道路荆棘丛生,许多人不曾有机会见识它的真实面目。如今,山下的村庄祝陵村出资修建的上山道路已经贯通,进口沥青摊铺的黑色路面,可以开车直达国山碑了。从善卷医院对面的村道入口开车上山,大约5分钟光景,国山碑就近在眼前了。
祝陵村是祝英台琴剑冢所在地,因此得名。因为乡村行政区划调整的缘故,山下原先的国山村已经并入祝陵村。祝陵村负责干部赵如法介绍,虽然如今上山变得容易了,但是,因为国山碑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般人要想一睹其真容并不容易。因为,一把门锁,钥匙由三方掌握,国山碑不轻易“见客”。如今,国山碑置身于1990年新建的四方圆顶护碑亭,护碑亭在国山碑院内,国山碑院通常关门上锁,闭门谢客。上山的游客只能站在国山碑院的花墙外,看见庭院花木扶疏。
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古称荆溪,古代荆溪十景中的“国山烟寺”是国山碑、善卷洞、善卷寺等的总称。如今,国山烟寺今犹在,氛围已然不同。宜兴市善卷洞风景区属于国有景区,长期以来,国山碑并未纳入宜兴市善卷洞风景区。2012年春天,步入耄耋之年的宜兴市民汤家骏向政府上书建言献策,建议将国山碑划入宜兴善卷风景区,让国山碑发挥应有作用。汤家骏老人曾任宜兴善卷洞管理处主任,至今仍然住在国山脚下、紧邻宜兴市善卷洞风景区的祝陵村上。当年,政府向汤家骏老人答复,计划在宜兴善卷风景区后续改造扩容中实施国山碑的纳入和提升改造。时至今日,这项工作仍在积极推进过程中。
值得一提的是,宜兴市善卷洞风景区内至今保留着一件“克隆版”的国山碑,这个仿制的国山碑设置在善卷洞风景区内的圆通阁,供游客观摩。
定
妆
照
专家学者眼里的国山碑
2012年9月中旬,国山碑文化论坛在宜兴举行。在那个美丽的秋天,来自全国史学界、地震学界、书法理论界的约30位专家学者,沿着荆棘丛生的上山石阶,登临山麓的国山碑院,真切观摩古代国山碑,共同研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山碑的历史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和地震史料科学价值。
此次学术味道浓厚的主题活动,生动地揭秘了国山碑鲜为人知的奥秘。归纳起来,专家学者眼里的国山碑是这样的:
01
国山碑是研究三国时期吴文化的重要史料。“国山碑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仍能看清字迹的封禅碑之一,堪称国宝。”与会的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维忠如此表示。国山碑是三国末帝孙皓所立,国山碑高2.35米,碑围3.3米,距今近1800年的历史,是研究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社会领域的重要史料。碑文记录和反映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即:公元276年宜兴发了大地震,孙皓派人到离墨山举行封禅仪式,并改离墨山为国山。撰文记述此次封禅仪式,并立碑纪念。我国历史上早期帝王封禅活动见于记载的不多,而以石刻形式记录封禅活动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国山碑作为封禅碑亦显得弥足珍贵。有意思的是,当时东吴皇帝孙皓以为此次地震是他统治天下的吉祥之兆,十分祥瑞。这个昏庸君主不久后亡国,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
02
国山碑的书法特征与艺术价值。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的书法理论专家在国山碑文化论坛交流论文时纷纷表示,国山碑碑文把汉隶章法满格满幅本的特点用于篆书,可谓一大创造。“亦篆亦隶”碑文书体方正敦厚,用笔朴拙遒劲,既有篆书的中锋用笔,又有隶书方折的笔法;其书风既有周秦遗意,又显纯古秀茂。碑文清晰地展现了书法用笔由篆入隶,结字由圆变方的整合变通中的演化过程,是汉字演化不可多得的极好标本,对今人进行篆书、篆刻创作仍有很好的启发借鉴意义。据悉,国山碑的四周刻封禅文辞,共43行,每行25字,计1075字,内容为祥瑞颂德之辞,但经1700多年的风雨侵蚀,国山碑的文字大都泯灭,如今仅能看清60余字。
03
国山碑是古代地震研究的科学文献资料。江苏省地震科学专家贺楚儒、朱书俊对于宜兴国山碑所披露的地震史料进行了长期研究,地震专家们认为,国山碑的文字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社会及其地理气候情况具有重要的帮助,是我国江南地区有关地震资料的最早记录。国山碑记载了天玺元年(276年)8月在今江苏宜兴发生的一次地震,在碑文上载有震前发生地声、地光等现象,地震使“大石自立”,“石裂十余丈”,使善卷洞的小水洞开裂30余米,洞中有一白蛇逃走,被称为“白龙腾空”。国山碑虽因记载“祥瑞”现象而立,但客观上记载了当时的地震现象,实际上是关于我国江南地区地震的记录,为研究我国古代地震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文献资料,值得地震学术界深入研究和挖掘。
实
地
探
访
苏东坡欧阳修杨慎赵明诚
与国山碑的缘分
国山碑属于圆鼓石碑,俗名囤碑。如果用文字来描摹它的形状,并非易事。然而,外形并不俊美的国山碑,在历史上与苏东坡、欧阳修、杨慎、赵明诚等大学问家的缘分不浅。宜兴市委办公室主任科员、宜兴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宗伟方介绍,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国山碑拓本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完成的,隐隐约约可以从拓本中发现800多个文字,许多文字是记录当时地震景象的。目前,宜兴市史志档案馆保存着《国山碑考》《国山碑考释》《吴国山碑拓本》等一批珍贵史料,这些珍贵史料受到保管条件的限制,纸张变脆,字迹开始褪变,工作人员对这些史料进行逐页扫描后制作成电子档案,以期进一步挖掘宜兴历史文化、传播地震科学知识。
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目前正在编辑出版《宜兴碑刻》一书,国山碑排列首位。据宜兴古碑文化研究者、拓印专家张君文介绍,书中的国山碑拓片透露的历史信息比较丰富。
宗伟方提供的国山碑历史文本,内容有描景状物的,有历史咏叹的,敬录部分于此:
1
苏轼作《念奴娇——阳羡国山碑怀古》一词:
“离墨山上,望烟寺茫茫。悄然神物。僧指孙吴封禅处,漫说银象玉璧,紫气黄盖。一壑云树,杳杳归啼血。周郎应叹,枉煞江东豪杰。天公无意作弄,昏遗慵儿,说甚灵异发。犹恐仲谋适还在,也难逃此湮灭。野岭荆蛮,千古风雨,蜕落少年发。鸦惊暮钟,策筇寻径踏月。”
2
欧阳修撰《集古录》卷四:吴国山碑。
如是其祥:右吴国山碑者。孙皓天册元年禅于国山。改元天玺。因纪其所获瑞物刋石于山阴。是岁。晋咸宁元年。后五年晋遂灭吴。以皓昏虐。其国将亡而众瑞并出。不可胜数。后世之言祥瑞者可以鉴矣。熙宁元年中元后一日书。
3
赵明诚撰《金石录》卷二十:跋尾十 :吴禅国山碑。
如是其祥:右吴禅国山碑其前叙孙皓即位以后郡国祥瑞凡千馀言其后云乃以涒滩之岁钦若昊天月正革元郊天祭地纪号天玺又云丞相沇太尉璆大司徒燮大司空朝等以为今众瑞毕至四表纳贡九垓八埏罔不被泽率按典繇宜先行禅礼纪勒天命遂于吴兴国山之阴告祭刋石以对扬乾命广报坤德按皓以丙申岁改元天玺碑言涒滩之岁是也皓淫虐无道人神愤疾而群臣方称述符瑞赞颂功德盖刻石后四年遂为晋所俘矣。
4
杨慎撰《谭苑醍醐》卷九:国山碑(略)。
5
蒋如奇(1577-1642),宜兴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任湖西、浙江参政。精诗文,工书法,著有《岱游记阙里志咏风堂漫记》等。蒋如奇作《国山烟寺》:
巍巍古刹与云平,夹砌松涛入槛迎。陆洞千寻环水洞,三生一偈证无生。苍茫薜藓残碑立,峭削琅玕玉柱明。贪看翠烟迷远近,移时凄梵唤人清。
文字:何小兵
摄影:陈龙
排版:幽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