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丨漫谈民宿生活美学
近年来,“生活美学”成为民宿经营者的一句口头禅,但对什么是生活美学,民宿生活美学的基本维度有哪些,民宿生活美学应该怎样塑造和展现等重要问题却研究不多,作为民宿“情怀”的核心内容,对民宿生活美学的理性思考事关民宿的品质和持续生命力,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1、民宿生活美学的含义
美学是最具传统意义的学说,目前生活美学己经成为全球美学发展的“最新路标”,但说到对民宿生活美学的相应思考,首先则需要强调的是:
第一,与西方“生活美学”作为一种自我构建的体系不同,中国的“生活美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儒家哲学就是关于生活本体的学说,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象喻反映出道家美学的根本即在关注自然与“本真”。禅宗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表明禅宗美学是一种对于人生存在本体论的诗性思考。可见中华文化具有生活美学的天然基因,故而英国剑桥学者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说:“生活美学”并不只是新世纪以来全球的美学新潮与主潮,而更是东方特别是中国美学的原生形态。同时,我们更需要意识到,2015年以后生活美学之所以在中国重新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不过是在工业文明、理性霸权和主体膨胀背景下,当代人为摆脱疲惫不堪的生活现状所做的一次审美回归与灵魂洗礼,人们试图在这种表达中找到心灵的落脚点,给自己一个踹息、补血与复活的机会,以应对高速发展社会的节奏压迫与人情疏离。
第二,与传统生活美学局限于形而上的“本体性”关注不同,民宿生活美学在此基础上,也不讳言自身“生活实践美学”的属性,作为一种“回到事物本身的生活方式”,民宿生活美学高度重视回归和重现本真生活的“原发状态”。这种“本真生活”恰恰是随着经济发展被迷失、异化与遮蔽的美好,人们希望借助民宿这一平台,通过生活方式的美学再造,发现并确认自我存在的意义,从而不断地提升整体的幸福感,走向诗意的栖居生活境界。因而今天的民宿生活美学不拘泥于形而上的学理范畴,更在形而下的生活范畴中,基于现时代人们的生活体验、感受需要与未来人生期许进行着积极的创新与探索,展开了生活美学的实践性思考。因此,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发展的产品形态,民宿生活美学是一种功能性、实用性的,进而具有市场性的,它不讳言自己的功利性,承认自己就是民生美学。
什么是“生活美学”,学者们做过许多阐释,“所谓生活美学,也就是将美的始源、根抵、存在、本质、意义、价值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这是纯粹从美学理论的角度所做的定义,可以看作为“美学生活化”的思考。
什么是民宿生活美学,我们认为,所谓民宿生活美学是指以民宿整体环境为平台,依据民宿业态的特性和运营规律,以民宿主人的“生活思考”为主导,以民宿提供的“生活方式”为内容,以达成当代宾客的“幸福感”为目的,民宿产品投射、传达和塑造的审美价值与情趣。显而易见,这是从实践美学的角度所做的定义,可以视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思考。
2、民宿生活美学的维度
根据上述定义可见,民宿生活美学作为一种实践性美学,高度重视审美与生活的本然联系。远去、或者逝去的生活情结,一种与现实隔离、回归“本我”的心灵冲动,导致生活的”原音“表达方式成为一种审美,引发起人们的关注,这便是民宿生活美学发生的基本逻辑。
民宿生活美学是在更适应人们现代审美观的原则下,以美学的视角看待民宿的价值以及产品的设计与建设。因此,从民宿生活美学的构建维度而言,应包括以下两个基本层面的内容:
第一,民宿生活美学是一门心学,高度重视“本体审美”的意义,即民宿产品所传递的民宿经营者(主人)的美学品位、对“生活”的解析,以及产品带给“本体”包括主人、宾客甚至社会的审美提升价值。民宿的“本体审美”意义是民宿“情怀”的一种鲜活反映,是民宿存在的价值理由,主要包含主人文化、服务文化、增值文化等审美观内容。
第二,民宿产品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气质具有迷人、暖心、深刻的特性,因此民宿生活美学也高度重视民宿产品的实用性审美价值,主要指在投射主人文化过程中,民宿产品所传达出的“生活方式”魅力,尤其是这种生活方式带给消费者的审美愉悦与消费冲动。因此,民宿生活美学是美学实践大众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是从美学角度对住宿产品品质的一种设定、认同与确认。以专业化的方式,设计和营造民宿的环境禀赋、空间风格、服务气质是民宿存在的市场理由,更是民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由此可见,民宿生活美学既关注在民宿产品中如何运用美学智慧的问题,更关心产品的美学状态对人们主体意识的唤醒。
3、民宿生活美学的衡量因子
将产品、场所、服务与活动等生产资料有机组合,通过创意与文化的融合,赋予产品不一样的美感和价值主张是美学“生活审美化”的基本要求,更是文化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冲击和贡献。
生活美学是落地的美学,更是灵动活泼、多元包容的美学。民宿生活美学的价值主张来自于主人,植根于环境,体现在空间,强化在服务,叠加在增值。为操作方便性,可以概括为主人文化、环境禀赋、空间风格、服务气质四大基本衡量因子。
第一,主人文化
民宿主人指民宿业主或经营管理者,民宿主人文化植根于民宿主人自身的文化关照情结与经营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包括主人的生活观、美学观、人际观和服务观。
生活观:是指民宿主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及观点。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对生活方式的感悟、体会与理解;对文化,尤其是民宿所在地文化的浓烈兴趣与痴迷。上述发自于民宿主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直接决定着民宿产品品质的高低,决定着民宿服务文化的方向,是民宿生活美学的核心理念要素。
美学观:是指民宿主人的审美品位。民宿主人的审美意识直接决定着民宿设计、建设、经营与服务的审美高度,制约着资源效益的综合发挥水平。民宿主人的审美品位能够更有效地将各种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的软硬件产品,为民宿产品打上深刻的烙印,为产品注入艺术性、时尚化的美学灵魂。
人际观:是指民宿主人开放、包容的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认识与处理方式。人际观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尤其在急剧变动信息化社会,城市化的发展使人们背离了自然与乡村,激烈的竞争使人际关系渐渐疏离,高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失掉了悠闲的心态,人们渴望回到逝去的“故乡”,重新找回温暖的亲情,因此民宿主人的交流热情、沟通艺术决定着民宿的温度,影响着宾客的情感认同。以“发烧友”的热度,以“朋友”的亲和力,以“说书人”的魅力调动宾客与民宿从业者之间、宾客与所在地居民之间、宾客与宾客之间的交流意愿和冲动是民宿美学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服务观:是指民宿主人的服务理念,包括对客服务和对社区服务意识。
在对客服务方面,主要指民宿的人文关怀意识。人文关怀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更是一种职业道德,要求从民宿主人开始,对宾客无微不至的关注与呵护。
在社区服务方面,民宿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背叛”,故而民宿除了其企业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的功能属性。首先民宿,尤其是乡村民宿,在带动区域形象建设、文明提升、脱贫致富方法探索等方面具有高度的责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先行者梁漱溟就说过:“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第二亦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方法、新的技术(这些都是乡村人所没有的)的人与他结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因此,民宿是社区振兴的发生器,民宿主人应有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其中、融入其中。其次,民宿主人的社区服务意识还体现在民宿的社区融合度上。民宿,尤其是乡村民宿如何处理与邻里关系是主人文化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乐融融的邻里关系是民宿生活美学的重要标志,对待当地员工的态度是考查民宿生活美学的重要指标。另一位乡村建设先行者晏阳初曾指出,乡村建设运动“不要救济,让他发扬”,因此,授人以渔比单纯雇佣更具社会审美价值。
民宿主人文化规定着民宿的基本特性,是民宿的灵魂,更是民宿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第二,环境禀赋
禀赋原指人所禀受的体性资质,而环境禀赋则指区域环境资源的富集程度与价值。鲜活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关联,是环境融入“生活美学”的必然途径,民宿作为资源整合的钮结,与环境的互动关联决定着产品价值的高低。
民宿自身内部小环境的场景与氛围营造构成一种环境禀赋,而周边环境禀赋则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休闲度假时代,旅行者的出行是从选择一家住宿开始,也以离开一家住宿回到家中而结束,在旅游目的地,旅行者的行为特征也明显的呈现出以住宿为中心,选择性、间歇式向四周辐射状进行空间位移的特点。以住宿为中心,整合一小时圈层内的相关资源,形成组合产品,营造和展示某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成为旅游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因此,民宿需要依据宾客的需求,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有效开发出各种有利于体验提升和效益创造的产品,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产品体系。其中,民宿的“区位品级”观念应引起高度重视(参阅作者相关专题文章)。
多样、特色、灵活将环境禀赋转化为产品,发挥效用是提升民宿审美趣味和产品吸引力的关键。
第三,空间风格
空间是民宿实现功能满足和情感传递的载体,是民宿生活美学的展示场所。风格是民宿主人赋予民宿功能空间的神韵和性格,是民宿产品的精神特色。
民宿的空间风格植根于民宿的主人文化,也是民宿主人专业化水平的一种体现。空间作为一种可以激活某种场所感染力而存在的艺术作品,能够促使意义与价值的瞬间产生,因此民宿空间犹如一个舞台,体现了民宿主人文化和产品特色的深度和广度。透过专业化的场景表达方式,将民宿主人文化(生活观、美学观、人际观、服务观)投射到空间细节之中,便让空间的可感知性、细节的可体验性成为了民宿空间风格塑造的一种途径。这种镌刻着主人印记的空间风格赋予民宿一种具有市场识别度的“性格特质”,成为引发宾客强烈兴趣的民宿生活美学感受,从而也就在民宿空间中实现了从物景到场景,从场景到情景,从情景到意境的美学升华。因此,在民宿空间设计建设中,首先应高度关注专业化问题,要求建筑外观、装修风格、装饰材料、装饰工艺等环节与民宿文化定位、风格定位协调一致,从而既能展现出民宿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又能为宾客营造出舒适、温馨、独特的视觉感受。其次,不同于单纯的艺术产业、文化产业,就民宿而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时尚表达是审美的趋势和潮流,更是自身经营与消费的内在需求,因此应避免以追求所谓特色为幌子,表象化、浅层化、符号化,甚至庸俗化的文化表现方式,“旧木材、土胚房、鹅卵石、老门窗”不是民宿空间风格的唯一符号,“一宿一格”才是民宿空间风格与特色所在。
温馨舒适、亲切共生是民宿生活美学所倡导的空间场所精神。
第四,服务气质
气质指内在魅力的释放。民宿的服务气质则是指民宿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这种特征基于主人文化,表演在空间舞台,释放在每个员工的服务过程之中,是民宿生活美学的关键要素。
民宿主人、从业者对民宿这一服务性职业发自内心的喜爱、尊重与坚守是民宿服务气质的内在情感动力;足以调动宾客内心波澜与改变的服务风格和服务规范是民宿服务气质的外在行为特征。和酒店服务气质在追求仪式感相区别,民宿服务气质的基调在强调温暖的家庭感。这就要求,首先民宿高度重视硬件产品的舒适度建设,立足人体工程学相关原理,为宾客营造出一个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其次,民宿服务的人性化设计与动态互动构成了民宿产品情感的可感知元素,在民宿主人、从业者对宾客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及乐于付出的服务方式中,着力体现无拘无束、友好自然的服务风格。同时,应不断强化对宾客居停期间的交流沟通服务,以亲近自然的环境、充满趣味的公共空间、温暖惬意的互动产品为主线,引导宾客走出客房,放飞自我,融入环境,交流升华。所以说,民宿服务气质是民宿产品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是民宿由内而外的精神境界,“一店一品”更是民宿生活美学最迷人的环节。
民宿产品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写意,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即是美”,这便是民宿生活美学的真谛。
【作者简介】
李原:饭店业杂志编委、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博士,国家级星评员,国家职业技能裁判员,中国国际主题酒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主题酒店研究院副院长、《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4—2017)执笔起草人、《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10)》标准释义起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