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三百年后,被一个个地应验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古代史中,兵戎相见是各国人们少不了地较量手段。即便战争使人们失去家园,失去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失去国家发展的安稳条件。但依然不得不承认的是,有时候也是一个国家崛起与称霸的大好机会。

在朝代更迭中,一场战争甚至要打几十年。明清两代战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经过十几年较量之后,明朝覆灭。之后又有着断断续续的反清复明斗争,但终究没有办法扭转历史的走向。

可是谁能想到,最终将大清王朝结束了的,却是一个明朝大将军的后人呢?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清帝退位、清朝政权宣布结束,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

而这一切,也是应验了三百多年前一位明朝将军的遗言。

一、投笔从戎保卫河山

自古以来,人们热衷将“文武”划分界限,古代严重时,甚至还有“文化人”和“粗人”的说法。但不应该忘记的是,即便国家考核人才有分科举和武举,但实际上,一个真正的人才,应当是“文武双全”的。

点击购买,

毛主席100张相片合集(礼盒装)送120枚像章!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定天下,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必定倍受天子青睐。但能在文武两个方面都作出卓越成就的,历史上的实在是少之又有。明朝时期就有这样一位人才,在从文官变成武将之后,即便他告老还乡之后,依然被皇上多次请回战场,只因无人能出其右。

这个人就是孙承宗,明朝历史上投笔从戎且做出了极大成就的典型人物。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这是班超决心投身战争为国效力的想法,而相比之下,孙承宗则是因为局势所迫。在兵临城下之后,他一个文官,也揽上了带兵打仗的责任。

谁能想到,一个文官到了战场上,依然有着呼风唤雨的能力。他对清军的震慑,在历史的记载中也明显可见。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将权力

交给他,稳定固守现有的国土,是可以的。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

因为这句话,出自于《明史》。说这句话的人,是清代的史官。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认定,在清代,这是一句相当反动的话。因为它的隐含意思是: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

在清朝统治下,捧着清朝饭碗,说这样的话,是要掉脑袋的。可是他们说了,他们不但说了,还写了下来,并且流传千古,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任何惩罚。

点击购买,

特别精工复原120枚毛主席像章大全套!

因为他们所说的,是铁一般的事实,是清朝统治者无法否认的事实。

能让敌人也欣赏的能力,才是一个人令人害怕的能力。因为是敌人,所以只愿意批评诋毁而不愿有任何正面评价,但孙承宗却有着令敌人佩服的能力。可见两军交手时,孙承宗给敌方带来的震慑有多大。

可惜,一个将军的能力再高,也无法扭转一个朝代衰落的走势。

二、告老还乡仍护国

孙承宗其人胸怀天下,但到了晚年的时候,却曾主动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不想继续出入沙场,而是当时战局陷入窘迫之境,而他的打法也一直受到部分人的质疑,特别是老奸臣魏忠贤。

一切的怀疑与困难,也渐渐让孙承宗心里凉了,于是请求归乡。可不曾想,在下一次兵临城下之后,皇帝迫于无奈厚着脸皮将他请了回来。

多次反复之后,孙承宗最后一次与清军相遇,便死在了战场上。在临死之前,孙承宗依然不忘治国平天下的初衷,他霸气留下一句话:“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

以当时的局势看来,大明王朝已经濒临覆灭,这句话没有多大可信度。可谁曾想,后人千千万,在三百多年后,孙承宗的第十九代后人,便了了他这个心愿。

这个后人,名唤孙中山。和几百年前的先人孙承宗一样,他的名字,也是震撼历史的。

三、三百多年后灭清的后人

孙承宗一心灭清,是因为明朝与清朝之间的相争。作为明朝官员,他想守护河山。而来到孙中山时,他一心推翻清朝,则是因为王朝已经逐渐走向了没落。不是由自己的国民来推翻重建的话,则会像古代战争一样,最终被其他国家毁灭。

所以说,即便孙中山确实实现了先人“灭清”的理想,但这实际上是一个爱国行为。

推翻清朝,也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字面上就可看出其难度之大。为了推翻满清王朝,多少仁人志士在孙中山的带领下,数次进行武装起义,有历史记载的,从1895年——1911年,竟然有十次之多,平均每隔两年一次。

在丰功伟绩之下,往往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碍,何况是与一个王朝作对呢?孙中山先生,还曾因为革命,多次被迫去往国外暂时躲避风波,储备力量,再回国继续革命事业。

也就是说,即便他曾有多次狼狈离开,也只是暂时避避风头而已,他的革命梦想,依然是没有放下的。

他的难能可贵在于,当许多人还浑浑噩噩的时候,他就早已有了预感: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自甘堕落的晚清一日不结束,人民就落后于世界一日。

所以,他不仅仅是革命的先行者,他更是一个时代的火炬,在晚清的黑暗中撑起一片光亮。

这样的初心和梦想,倒是确实和先人孙承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便他要推翻的是自己所在的王朝,但细思其目的确实是一片苦心。人民不亲手结束这个不思进取的时代,难道要让外国人用炮火来结束吗?

革命历程多艰,等到清帝宣布退位时,人们也终于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这个革命的第一人,踏出了他伟大事业的第一步。

而对于三百年前的先人孙承宗而言,何尝不是一个心愿的了结呢?“只要我孙氏还有一人在,就必灭清!”时隔几个世纪,一句遗言成了真。灭清是否早有预兆,人们不得而知。但至少来到晚清时期了,灭清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哪怕没有孙中山,也会有别的人成为革命的先行者,最终还是要将晚清推下历史舞台。这也是唯一一次当王朝被推翻时,人民会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刻。打了多年战争之后,可惜还是以稍微和平的方式,迎来了美好结局。

小结

一个伟人的功绩,将是流逝的时间所不能令人遗忘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这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时任国家领导人对于孙中山的评价。无论时隔多少年,引路人将永远会铭记。“国父孙中山”,他推翻旧时代,带领人们走进新时代,这样的双重影响力,在如今依然是令人敬佩的。

试问,倘若没有过人的胆魄和眼界,谁敢像孙中山一样,走向时代的前段,选择大义“灭清”呢?他做的是“灭国”的事,也是“救国”的事。如今一句“国父”的评价,就可知其正面影响之深远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