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读:担心饮食不够营养?其实吸收更重要
现代营养学认为荤素搭配的饮食才能保证营养均衡。只食肉或只食素都会使营养不全面。在均衡饮食的问题上,中医其实也有一套自己的“营养学”理论。
中医关注的“营养”
就传统中医而言,很难找到“营养”这个概念,也没有“营养成分”一说,营养学应是近代西医学的产物。在饮食摄入方面,中医强调的是吸收的问题,也即是“受纳”与“运化”。
在荤素搭配的问题上,相比起是否有足够的营养提供这样的外来性问题,中医更看重也更强调人本身能否吸收足够的营养。
假如身体健康,清茶淡饭也足够养生,假如身体不好,怎么补都没用。这也是中医说“虚不受补”的原因,身体虚弱吃什么都未必能够补上。
“饮食够不够营养?”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中医会提出的问题,中医会问的应该是:“你身体是否健康,能够吸收足够营养吗?”
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充足的营养,中医不把责任推给食物,而在自身健康与否。中医更倾向于从自身去找寻答案,认为这一种病,多与自身的情志、体质因素有关。
中医不讲成分讲五味
虽说中医不讲营养成分,但是讲“五味”,也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是各种食物的基本味道,五味都可以吃,只要不太过就行。
假如身体不健康了,也可以从五味的角度上,侧重某一方面的饮食,以帮助身体调整回正常状态。从这个角度看,五味的饮食调养,也是强调需要按个体的情况进行,这是中医强调“内在因素”的饮食养生特点。
但是,中医没有说,必须每一顿饭五味俱全,五味不等于五种营养。现在有一些养生书强调每一顿饭都要吃“五味”食物、“五色”食物,其实中医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
再高层次一点说,中医养生提倡饮食宜清淡,五味都不要浓烈,朴素简单就是长寿的饮食方式了。
清净朴素不忧不惧
不少人喜欢将身体的小毛病归罪于饮食结构缺乏营养。但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种现象:越担心素食不够营养的人,则越容易出现营养不足;相反,不担心自己营养不够的人,倒没有这种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试从中医的角度来简单分析这个问题。
中医常言,饮食入胃传脾,在饮食方面,胃和脾两脏至关重要,也密切相关。正所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换句话来说,胃负责消化食物,而脾帮助周身去吸收。
在《黄帝内经》里有两句话,一是“思伤脾”,一是“思则气结”。当一个人常常思虑过多,则使脾气散精功能受阻,尽管胃的消化能力没有问题,但是脾帮助疏通气血的功能受阻了,脾气不能将气血带到全身去,那么自然吸收受阻,造成营养不足。
中医说,这就叫“胃不虚而脾虚”、“虚不受补”,或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能消化但不能吸收”。
总而言之,一个本身容易担心、思虑的人,开始吃素往往会更加忧心忡忡、思前想后,后来营养不良了,便去怪责饮食结构不好。
其实,这未必是食物的问题,而只是在吃这个问题上的选择加重了自己的思虑而已,根本原因在于自信不足。俗话说心宽体胖,这不单是饮食问题,也是讲求朴素、内心清净的问题。
获 奖 名 单
医生处方都是天书?这些名医的手写方惊艳了时光!活动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请各位获奖者务必私信小编,留下姓名+手机号码+地址!领奖有效期至2019年5月5日,逾期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