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0,值得每个人看一看!

引 言
1997年出品的伊朗电影《樱桃的滋味》,一经上映就在影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更在戛纳电影节上摘取了金棕榈最佳影片桂冠。
这也是伊朗导演阿巴斯“死亡三部曲”的序幕。
在《樱桃的滋味》中阿巴斯通过大量的长镜头和写实的拍摄手法,讲述了生命与死亡的哲学命题:
“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除了生存,人就不能选择死亡吗?”
温馨提醒:在文末观影
《樱桃的滋味》
影片是从巴蒂先生开着车漫无目的、四处物色合适的劳工开始。
这辆路虎汽车在城市和郊外弯弯曲曲的道路上缓慢行驶,它是巴蒂先生寻找死亡、寻求解脱的工具。
影片自始至终一直没有交代巴蒂先生为什么要寻死。
然而,这也是阿巴斯想要向观众所传达的。
其实选择死亡并不需要有一定的理由或多么悲惨的遭遇,它只是人思想中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
巴蒂先生想要自杀绝非一时冲动,他对后事安排非常详尽,可见他对“自杀”筹划已久。
巴蒂先生选在僻静的山野,从那里可以遥望城市。
而墓穴则选在樱桃树下,按照中国的讲法是既遮风又挡雨。
此时的巴蒂先生对死亡迫不及待。
他希望在当天就找到一个能将他尸体埋葬免受乌鸦叼食的人。
于是他在劳务市场里寻找,车开过一个又一个的打工者。
显然他想找一个可信任、可托付的人,而不是为钱而埋葬自己的人。
一名小兵吸引了巴蒂先生的注意。

这是个苦难的孩子,因为家里贫穷而不得不当兵。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发生在伊朗,一个不断发生战争、不断有人死去的国家。
人们习惯了战争、也习惯了死亡。
巴蒂先生开始试探性地问小兵,小兵被巴蒂的想法吓坏了,甚至认为他疯了。
于是,当巴蒂先生停下车时,小兵落荒而逃。
巴蒂先生仍然在无边的荒岭上寻找可以帮助他完成死亡的人。
起初他本想选择尽职尽责的看门人,但他太过顽固的坚守原则。
巴蒂先生转而选择了神学院的学生,一个崇尚生命的人。
显然这个选择也无果而终。
在神学院学生眼中,生命是宝贵的,而选择自杀的人就是在犯罪。
他无法理解巴蒂先生的必死之心,而是竭尽全力用教义去开导巴蒂先生。
巴蒂先生对神学院学生的辩解则是:
死亡是我们人类能够自己拥有的唯一特权
第三个坐进车的人是一名动物标本制作老师。
他为了救生病的孙女,决定答应巴蒂的要求。
同时,他也给巴蒂讲了一个故事:他年轻时曾经也想过自杀,在爬到树上拴绳子的瞬间,他发现了软乎乎的桑葚。
他吃了一个,好吃极了,接着又吃了第二个,第三个……
突然,他看到太阳从山顶升起来,漂亮的太阳,美丽的风景,青葱翠绿的大地。
后来,他从树上爬下来,把剩下的桑葚捡起来。
并将它们带回了家和妻子、孩子一起分着吃。
当老人下车,巴蒂先生忍不住跑到老人工作的地方,反复叮嘱老人。
次日早晨一定要多试几次,要看他到底有没有死去。
老人则从容应对巴蒂先生的要求。
半夜,巴蒂先生在家收拾着。
拉上窗帘、关好灯、又穿好外套,叫了辆出租车向自己挖好的坟墓驶去。
空中乌云密布,眼看着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
巴蒂先生躺在坟墓中,闪电雷鸣映射在他的脸上。
熟透的樱桃陆续落在巴蒂的身上,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宽慰的笑容。
阿巴斯并没有告诉我们巴蒂先生有没有死,更没有告诉巴蒂先生最后的选择。
因为在生活中本身就是谜一样的曲折多变。
影片的最后,导演阿巴斯和拍摄组,出人意料地出画了。
阿巴斯似乎在用这个幽默的结尾告诉观众,真实的人生常常比戏剧还要精彩。
每一天,每一人,都可能面临着如巴蒂先生一样的生死烦恼。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
(请耐心缓冲5s......)
(0)

相关推荐